快讯:匠心独运丨我国漆艺传承兴盛的秘诀


(资料图片)

原标题:我国漆艺传承兴盛的秘诀(匠心独运)

余闻荣

漆树是植物,其树液,就是我们传统上所说的漆,或曰生漆,经加工提炼,即为熟漆,又称“大漆”。到了现代,各种化学合成涂料也被混称为漆,“大漆”反而被加以“土漆”之名。事实上,通过考古,中国乃至世界用漆的历史一直在提前。考古工作者在余姚井头山遗址的两件木器表面上发现了人工漆的涂层,而位于浙江杭州的跨湖桥遗址发现了世界上较早的漆器——漆弓。约8000年前的跨湖桥先民,已懂得利用漆树汁液所具有的自然固化结膜特性,通过髹涂弓身表面,使其质地光洁又防水,色泽美观而持久。余姚的河姆渡遗址也出土了约7000年前的朱漆木碗,足见漆与古人生活之密切。

史料有载:“漆之为用也,始于书竹简,而舜作食器,黑漆之,禹作祭器,黑漆其外,朱画其内。”传说舜禅让天下于禹,禹所做的祭器外面髹黑漆,里面以红漆描绘。这些传说在山西襄汾陶寺遗址、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陆续出土的漆器中得到了印证。漆鼓、漆觚的发现,显示出漆器在早期礼乐文明中的地位。

随着历史的发展,漆器工艺屡有创新。工匠们用竹、木、金属、陶乃至皮革、麻布、纸等材料制作成漆器的胎体,在胎体上髹漆,并用各种珍贵的材料和巧妙的手法加以装饰。汉代拓土开边,国力强盛,之后,漆艺亦达到高峰。从湖北随州曾侯乙墓的漆绘巨棺到山西大同北魏司马金龙墓的漆画列女屏风,这些文物展现了漆艺的辉煌成就。

唐宋之际,漆艺风格发生变化,追求“素以为绚”。素髹是宋代漆艺的时尚,是宋代人文精神的一种象征,单纯但不单调,高分子结构的天然漆经过人工无数次的髹饰和推光,产生了独特的视觉效果及触感。厚重、幽深、静谧、古朴、含蓄、蕴润、毫光、内敛……文人的审美情趣,通过这些修辞得到淋漓尽致的呈现。

明至清初,民风尚巧,此时,漆艺中的雕镂镶嵌达到高峰。乾隆初期,国力强盛,为宫廷工艺美术的空前发展奠定了经济基础。在众多工艺门类中,宫廷所用漆器制作呈现繁荣景象。

明代黄成所著《髹饰录》是中国最早的漆艺专著,记载的漆工艺表现技法多达497种。杨明在序言中用“坚牢其质,光彩其文”形容漆的品格,让人想起孔子所说的“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漆善于和任何材质相结合:竹、木、麻、棉、丝、纸、皮、石、陶瓷、金属、琉璃……不择精粗,不拣荣枯,所谓“有髹无类”。而且凡经大漆髹饰之器,无不脱胎换骨,焕然一新。大漆固化后,愈磨愈亮,耐热耐湿、耐酸耐碱,透出由内而外的温润光泽,仿佛新一轮生命的开始。于是,我们明白,为何我们的祖先会如此爱漆。

在中国工艺美术馆的“文脉华滋——中国工艺美术基本陈列展”中,作为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史中富有特色、重要的构成部分,历代的中国漆艺都有充分的展示。近代以来,因其取材方便、技艺丰富、装饰性和实用性强,漆艺更成为人们美化生活、艺术表达的重要方式。手艺人一直在继承传统工艺时存长去短、推陈出新,开拓出漆艺新的领域,如雕漆、脱胎漆器、点螺镶嵌技法、漆画等。材料、观念、生产等方面的更新,求实用与审美的和谐,这正是中国漆艺传承、兴盛的秘诀。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