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中的北京为何如此迷人?
原标题:散文中的北京为何如此迷人?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苏墨 通讯员 吴旦
(资料图片)
阅读提示
《散文中的北京》收录了27位作者关于北京的散文佳作,作者从许地山、张恨水、郁达夫、郑振铎、王统照、老舍、俞平伯、废名、沈从文到杨朔、林海音、汪曾祺、邓友梅、史铁生等,作品从《想北平》《苦念北平》《北平的四季》《上景山》《陶然亭的雪》,到《颐和园的寂寞》《老北京的夏天》《我与地坛》等。其中既有北京的日常生活、北方风物,也有京味京腔、北京美食;既有烟火气十足、喧腾繁华的北京,也有四季分明、郁郁葱葱的北京。
“散文这一文本的大众性,它自由、日常、随性,是更能和时代生活产生密切关系的文体。而且,散文强调情感的真实、事件的真实、人物的真实,而正是对真实的强调,才使北京风貌得以在散文中更为真实地保存下来。也才能引起我们的共情。”在日前举办的第七届北京十月文学月主题活动“北京老舍文学院导师讲义书库第一辑、《散文中的北京》新书首发式”上,该书主编、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莉说。
它有着巨大的融合能力
“北京这座城市可能是中国唯一一座与每个人都有关的城市,它的特殊性在于与100年来的中国人都切身相关。而《散文中的北京》也是一本注定会和更多读者相遇的书。”北京是一座有着860多年建都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在互动交流中,评论家李蔚超指出了北京与我们每个人之间的联系。
读者在这本书中能够鲜明地感受到许多作家对北京的情意。在《想北平》里,老舍倾诉着自己对北平的感情:“我所爱的北平不是枝枝节节的一些什么,而是整个儿与我的心灵相黏合的一段历史,一大块地方,多少风景名胜,从雨后什刹海的蜻蜓一直到我梦里的玉泉山的塔影,都积凑到一块,每一个小的事件中有个我,我的每一思念中有个北平,这只有说不出而已。”
即使都生于斯、长于斯,不同时代的作家对北京也有着不同的看法。对青年作家石一枫而言,书写北京就像是拼凑一张巨大的拼图,他总能有新的发现。发现新题材的过程,既是不断探索北京这座城市流动的内部肌理的过程,也是拼凑北京这个变化的精神意象的过程,“我们的文学因为这座城市而复杂,这是北京作家的一个福分”。
80后作家侯磊对北京的传统文化、风物掌故兴趣浓厚,他提到,“北京自古以来偏于保守的文化氛围在当下仍然保留了一部分,因为它的载体——故宫、北海以及与绿树、红墙、琉璃瓦相对应的文化和审美始终存在。”
同时,北京也容纳了来自四面八方的作家,他们来到北京,融入北京并爱上北京,作家乔叶就是其中的一员。乔叶心目中的北京“有着巨大的融合能力”,它是丰富、琳琅、斑驳的,吸收了五湖四海的文化之后又能够进行本土化改良。但归根结底,最打动乔叶的仍是北京的人情之美,它体现在随处可见的生活片段中。这些“枝枝节节的什么”,牵动着乔叶关于北京的写作。
北京的变与不变
不同作家与北京之间的关系是不同的,他们书写北京的切入点也有所不同,他们笔下的北京有胡同生活、掌故旧闻,也有时代新发展、城市新地标。时序更迭,空间变换,作家们对北京的观察和思考从未停止。
评论家饶翔阅读《散文中的北京》时,对作家笔下的空间感印象深刻。他发现不同作家有不同的关注视点,“刘一达写的是胡同里的生活,宁肯写的是北京标志性的建筑。袁凌作品中的空间则在不断进行变化,具有典型的‘京漂’特征”。
北京对个人的影响仍是绵长久远的,最鲜明的表现之一便是语言。
宁肯提到,即使在书写其他城市时,他书写的方式仍带有北京话的特征,“用短句,讲究干脆利索”。
在以袁凌为代表的“他乡之人”眼中,这是一座“空间够大,尺度够大,渺小的人也可以生存下去的城市”。他认为北京是一座有缝隙的城市。它不是专门给外来者建造的,却能够容纳四面八方的人在此讨生活。
无论北京如何变化,它的包容性一直未曾改变。尽管个人对于这座城市而言是渺小的,但北京永远平等地向大家展现其或繁华、或寂寞的一面。每个人都能在北京寻到生活的细处之美,比如“北纬39度的阳光”。
北京为何如此迷人?
“古典的、传统的东西恰恰有它的自重,所以可以有非常大的承担和包容性,随便风怎么吹,它不会随便跟着走”“所有吹过的风带来新鲜的氧气,新鲜的营养,新鲜的可能,能渗透到今天的生活之中”。因为有根,北京的创新性才特别有力量。“北京有源远流长的沧桑感,有雍容大度的气魄,也有特别活跃的、有潜能的、有爆发力的生长希望。”周晓枫认为。
徐则臣赞同周晓枫的看法,他也认为“北京首先是一个‘守旧’的城市,因为它‘守旧’才可能(经得住)创新”。几千年的文化历史底蕴造就了北京的稳定性,这个发现对徐则臣的写作有着启发意义。他的创作焦点之一是北京的中关村,北京的稳定性使得中关村有着“足够的标本意义”。
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总编辑韩敬群则借用了徐则臣在《耶路撒冷》里的一段话回答了“北京为何如此迷人”这一问题:“我们在北京的天桥上打着被污染了的喷嚏,然后集体怀念运河上无以计数的负氧离子,怀念空气的清新甘洌如同冰镇过的王子啤酒,但是怀念完了就完了,我们继续待在星星稀少的北京……北京宽厚、丰富、包容,可以放得下你所有的怪念头”。韩敬群认为,北京深厚的历史感和人文高度同样是北京迷人的地方,正是一代代作家们用他们辛勤的写作把这座城市迷人的地方展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