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点:“云游长城”上线——解锁文化遗产保护新密码
解锁文化遗产保护新密码(深观察)(主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郑娜通过一部手机,打开“云游长城”小程序,就能立即穿越到河北喜峰口西潘家口段长城,在线“爬长城”和“修长城”。近日,由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和腾讯公益慈善基金会协同天津大学建筑学院、长城小站等众多长城保护研究专业机构及社会团体共同打造的系列公益成果——“云游长城”正式上线,为公众解锁了数字技术在文保领域的创新应用。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多方力量参与长城保护
长城是中国体量最大的文化遗产,也是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然而,历经千年风雨,部分长城段落损毁严重,有些长城濒临消失。长期以来,国家文物局高度重视长城保护,紧抓《长城保护条例》落实,拓展公众和社会力量参与方式,吸引更多的社会力量加入文保事业中。
自2016年起,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携手腾讯,以长城为重点,启动实施了一系列公益项目,其中就包括了“保护长城,加我一个”修缮项目。该项目募集资金近5000万元,完成了北京怀柔箭扣南段、河北喜峰口西潘家口段、北京延庆八达岭古长城段的长城保护修缮,并启动箭扣东段保护修缮项目,为长城修缮理念的完善作出创新示范。此外,还拍摄纪录片、出版绘本等。
“我们当时在做项目时发现,很多公众还不是特别了解长城,尤其是推出《长城绘》绘本后,更加意识到长城的知识体系非常庞杂,一本书是说不完的。因此,我们希望通过采取一些有趣的手段,让长城不再晦涩难懂。”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理事长刘玉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
正是基于这样的想法,中国文物保护基金会与腾讯开始了长城在公众展示和参与领域的全新探索,对长城进行趣味化、体系化和可控化的数据处理。“云游长城”应运而生。
实时渲染、动态光照技术下的长城美景。
科技发展带来新体验
“云游长城”系列成果中最引人瞩目的是“数字长城”。“数字长城”对修缮后的喜峰口长城进行实地扫描和数字重建,是全球首次通过云游戏技术,实现最大规模文化遗产毫米级高精度、沉浸交互式的数字还原。
“数字长城”研发团队负责人、腾讯互娱副总裁崔晓春表示,长城“数字化”的概念实际上已经提出多年,但多数产品还局限在图片、全景和三维模型的简单采集与展示层面,无法提供便捷、低门槛、有吸引力的数字体验,难以吸引公众主动参与。近年来,科技的发展为长城的“数字化”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解法。
例如,“数字长城”就创新运用了很多技术能力,来构建逼真的环境和优质的体验。首先,通过照片扫描建模技术,实现了毫米级测量,以对超过5万张海量素材的渲染,生成了超10亿面片的超拟真数字模型;其次,在处理多达10亿面片长城墙体扫描资产的基础上,在周围山体“种植”了超过20万棵树,可以 “一镜到底”看到非常完整的自然环境;第三,通过实时渲染和动态光照技术,让人们可以在里面移步换景,甚至感受早晨、中午、黄昏的美景变化;第四,通过云游戏传输流控算法,确保在手机等移动端,能将庞大的数字资产以3A级的观看效果和交互体验呈现给观众。
除了提供更具科技感和沉浸感的体验之外,“云游长城”还能通过趣味互动,让人们了解长城常识和修缮知识。例如,在“长城轻阅读”版块中,可以了解各种“长城之最”;在“长城·万里共婵娟”里,可以选择最适合赏月的长城段,搭配古诗词生成浪漫唯美的图片;“答题识长城”也很有意思,答题互动之后可以获得“小红花”,这些“小红花”能通过公益平台配捐的方式,助力到对应的文保项目之中,让用户的线上参与变成线下公益。
遗产保护的重要探索
2021年,《“十四五”文物保护和科技创新规划》明确提出要加强文物科技创新。2022年,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推进实施国家文化数字化战略的意见》,鼓励多元主体依托国家文化专网,共同搭建文化数据服务平台;大力发展线上线下一体化、在线在场相结合的数字化文化新体验。
“科技和传播是赋能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力量。”国家文物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顾玉才说。在他看来,长城保护是一个系统工程,离不开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广泛参与。“云游长城”拉近了公众与长城的距离,引导大众积极参与长城保护,是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讲好中国故事的一次有益尝试。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象征为大家所熟知,但实际上很多人终其一生可能都不会去到长城,因此他们很难和长城建立一种生动的认知。‘云游长城’让更多人足不出户,就可以身临其境地“望长城”“爬长城”“修长城”,切实感受到长城保护和修缮的重要性。这是对以长城为代表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重要探索。”刘玉珠认为。
根据计划,“云游长城”将运用到长城沿线的多家博物馆,让更多人认识了解长城,参与到中国的文化遗产保护事业之中。腾讯公司副总裁陈菊红表示,未来将继续发挥技术、成果与平台能力,助力文化遗产的价值诠释、线上平台搭建的技术支持以及优质内容的海内外传播,让包括长城在内的中国文化遗产走向世界,走进千家万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