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成为“非遗”传承新动力

新华社银川电(记者艾福梅、刘杰)走进宁夏银川市兴庆区第二小学的蔚蓝扎染蜡染工作坊,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屋顶上悬挂着的云染,蓝白相间,让人犹如置身于蓝天白云之下。走廊墙面上挂着各种扎染、蜡染作品,展台上则摆放着孩子们缝制的扇子、抱枕、帽子、桌布等生活用品。

五年级学生李晨曦正和同学一起用扎染好的布缝制小鱼。“扎染出来的图案是不规则的,有一种随意大方的美,而蜡染则比较正式,可以做蝴蝶、花朵等特定的图案,两者结合起来,就能创意设计出各种小布偶和衣裙。”她说。

李晨曦加入工作坊已有一年多。如今这门课被推广到“5+2”课后服务中,她有更多时间来学习这两项“非遗”技艺。

在兴庆区第二小学,以扎染、蜡染和剪纸等“非遗”项目为依托的课程已开展多年,千余名学生参与。2021年11月,这所学校被认定为第三批“全国中小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校”。

美术老师吴姝燕是工作坊的指导老师之一。从刚开始的自学到去贵州“进修”,她的扎染和蜡染技法更加娴熟、对“非遗”文化的了解也更加深入。

“扎染和蜡染与生活紧密相连。开设这门课程,能让更多学生了解扎染和蜡染文化,学习技法。‘非遗’被活化,学生得到滋养。”吴姝燕说。

去年10月底,蔚蓝扎染蜡染工作坊的学生表演了《星光扎染秀》。他们展示自己扎染制作的背包、折扇、围巾、抱枕、衣服等,赢得了掌声。“孩子们特别自豪,特别自信。”工作坊指导老师尚倩如说。

二年级学生张乐萱则喜欢上了剪纸。对折一张红纸,用铅笔描好线后,她灵活地转动剪刀。不一会儿,一个萌萌的冰墩墩就出现了。

“我已经学会剪小老虎、小蝴蝶、冰墩墩、雪容融,爸爸妈妈很喜欢,还把它们贴在我的奖状栏里。”张乐萱说,她要好好学习,争取剪出更好看的作品,贴在学校展示墙上。

兴庆区第二小学校长宋彤彤告诉记者,学校一直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从今年起将分别在二年级和四年级推广剪纸和扎染蜡染技艺,让更多孩子参与到“非遗”项目的传承中。

“我们希望孩子们能被这种浓浓的传统文化氛围所感染,学会发现美、欣赏美、创作美。”宋彤彤说。

近年来,中国各小学积极将“非遗”文化资源引入校园。特别是“双减”政策实施以来,不少学校把“非遗”项目纳入课后托管服务,丰富了孩子们的课后生活。从“非遗”技法到“非遗”文化的普及,也增强了学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记者采访了解到,在宁夏,有学校引入戏曲;有学校引入炕围画;有学校引入“黄羊钱鞭”……他们中有的是挖掘教师的特长爱好,有的则直接邀请“非遗”传承人到校指导。

位于银川市城郊的兴庆区第十二小学引入的是“非遗”项目绳编。美术老师厚博文创编的猫头鹰、花蝴蝶、莲花、莲蓬、流苏壁挂等作品让同学们惊叹不已。

“我第一次看到这些作品时觉得好神奇,一根绳子居然真能编出花来,我就想好好学,将来也编出好看的绳编作品送给妈妈和好朋友。”四年级学生黄雨佳说。几节课下来,这个小姑娘已学会编锁结、玉米结和中国结,还创新地用草编了一个杯垫。

据兴庆区第十二小学副校长镐爱新介绍,学校正在编写有关绳编的课程。届时全校6名美术老师都将参与其中,让更多孩子掌握这门技艺。

“孩子们的灿烂笑容正是来源于对绳编的喜爱。在学习过程中,他们学会了团队探究,还实现了亲子互动。这样的传承更有意义,我们一定要把这门课做好做实。”镐爱新说。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