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消息丨这位两院院士的故事被搬上话剧舞台
原标题:这位两院院士的故事被搬上话剧舞台
光明日报全媒体见习记者季雅宁 记者张士英
“我的脚下只有一条路,这就是中国的雷达发展之路,因此,我永远不会迷路……”
(资料图片)
“对我来说,一辈子做好一件事,能够把梦想变成现实,就足够了。”
4月10日晚,话剧《坦先生》在哈尔滨市演出,反响热烈,掌声不断。该剧由哈尔滨话剧院创排,根据我国对海探测新体制雷达理论体系的奠基人、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刘永坦的真实故事创作。“坦先生”是学生和同事对刘永坦的的亲切称呼,也是他最喜欢的称谓。
本剧主要讲述上世纪80年代初,在我国依靠传统雷达可监控可预警范围不到领海面积的20%的严峻情况下,刘永坦谢绝导师挽留,回国投身研制新体制雷达的故事。
40年如一日,刘永坦带领科研团队从零开始,独立自主、艰苦奋斗,打破国外技术垄断,完成我国首部具有全天时、全天候、远距离探测功能的对海新体制雷达,带出一支“雷达铁军”,筑就祖国海防长城。
该剧展现了刘永坦矢志报国、担当有为的家国情怀和无私奉献的高尚精神,塑造了一个饱经沧桑不变、历经风雨弥坚的红色战略科学家的崭新舞台艺术形象,刻画了个性突出、富于时代特点的新一代雷达科学家的人物群像。
作为战略科学家,刘永坦本身从事的工作科技含量极高。如何把晦涩的科研故事搬上舞台?“主要是通过坦先生的多侧面来展现,”导演徐丽霞表示,“在舞台呈现上,该剧紧紧围绕‘志’、‘行’、‘情’、‘魂’四个侧面来塑造人物、展现精神。‘志’即刘永坦的志向,‘行’即他研制新体制雷达的行动,‘情’即情怀、情感,“魂”即刘永坦和他科研团队的崇高精神与灵魂。”
话剧《坦先生》以人物命运为切入口,把刘永坦还原成一个具有崇高情怀的普通人,紧紧围绕他带领科研团队开辟中国新体制雷达之路这一核心事件,选择几个重大事件与关键时刻,将人物和事件扭结在一起。
呈现刘永坦这样的形象,最大的挑战在于,要跳脱出人物传记的传统套路与公众对坦先生事迹的集体认知,从而塑造出血肉饱满、在舞台上“立得住”的形象,这并不简单。
“我对坦先生的事迹有敬畏之心,”刘永坦的饰演者王笛如是说,“扮演好这样一个角色,要从坦先生的精神内核中寻找共性,寻找内心中最深处的动力和信念。”
《坦先生》一剧,将现实与历史有机地融为一体,人物年龄和时间跨度大,脉络清晰,情节跌宕,节奏鲜明,弥散着浓郁的诗意。“这部剧在发扬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上,融入表现主义手法,调动多种艺术手段,借鉴吸收影视、戏曲等艺术元素,丰富和拓宽了艺术表现力与舞台张力。同时,注重与当代观众审美心理接轨,真切自然,真情实感,不虚张声势、不哗众取宠,让时代楷模刘永坦可触可感可学,引发情感共鸣,彰显话剧艺术的魅力。”哈尔滨话剧院院长曲杰表示。
多侧面的人物塑造、浓烈的舞台氛围,把刘永坦的科学精神活灵活现地展现在舞台上,从而让主旋律作品产生打动人心的力量,抓住了观众的心。
走出剧场,观众刘女士仍深深沉浸于情节中,“我是带着孩子来看的,了解坦先生对科学与真理几十年如一日的上下求索,就是对于下一代最好的教育和启迪。”
据悉,该剧将于4月19日、20日赴北京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