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锔”匠心 非遗技艺让残瓷重生

原标题:独“锔”匠心  非遗技艺让残瓷重生

人民网记者 王帆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锔盆儿、锔碗儿、锔大缸……”,年长的人或许还记得,早年间,在悠长的小巷里,手艺人挑着箱式小柜的担子吆喝着,谁家要是有打破的碗碟,都会拿来找他们修补好。锔瓷技艺积淀着岁月的沧桑,透着古朴的韵味,成为那个年代特有的风景。

随着时代的快速发展,这项技艺已渐失传。而如今,锔瓷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又重新回到了大众的视野。在山西太原就有一位默默传承着这门古老手艺的能工巧匠——太原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锔瓷代表性传承人郭智军。他埋头于自己的一方天地,使破碎的瓷器重生并焕发新的光彩。

郭智军的锔瓷作品

世间好物不坚牢,彩云易散琉璃脆。瓷器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过去人们出于节约,有着碎瓷再生的需求,于是锔瓷这门古老的修复技艺便随着瓷器的兴起而产生了。早在一千多年前的《清明上河图》里,就可以看到街边锔瓷的场景。

在郭智军的工作室内,各类锔钉、锤子、钳子、刻刀等锔瓷工具整齐摆放在工作台上,各式设计图纸摆满了案头。戴着老花镜的郭智军正坐在工作台前修复一件破碎的瓷器。

伴随着敲敲打打的声音,郭智军的修复动作非常娴熟,经过捧瓷、对缝、细绳绑定、绞铜做钉、定点钻孔、锔钉、抛光等十余道工序,破碎的瓷器重获新生。

“一件瓷器拿到手里观察它破碎的纹路,制作的材质,真正操作起来要分数十步,看似简单的钻孔却十分考验技艺。多一毫米打穿,少一毫米掉钉,分毫不差是经过日日夜夜的练习才能掌握的本领,每一步都要环环相扣,一气呵成。”郭智军介绍。

“锔瓷重在锔钉,它代表了我们中国传统手艺,把握好剪钉、形状、打孔角度、上钉力度,会让器物充满美感。”郭智军认为,锔瓷匠人不仅要考虑器物的实用功能,更要学会“锔艺”。

郭智军原本在茶行业工作,当茶具破碎后,自己无计可施,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我就想着这些茶具如果能修复就好了,便开始寻找这方面的手艺人。”2013年,一次偶然的机会,郭智军认识了锔瓷匠人王振海,便前往外地拜师学习锔艺。

手艺学成,郭智军回到太原专心钻研锔瓷技艺,渐渐地,一件件器物在他手里被修复,重新派上用场。经朋友们口口相传,找郭智军锔瓷的越来越多。

眼见的是破碎,成就的却是圆满。10年间,像这样经历蜕变和重生的残碎器物,郭智军共锔过3000余件。锔过的器物自有一种独特魅力,不可复制。郭智军坦言,锔瓷不仅是修复破碎的器物,更多的是修补一份情感,“不单是心疼一个碗,更多的是忘不了用过这个碗的人,很多时候瓷器上承载的感情早已超过了物件儿本身。”

锔瓷技艺传承不易,有所出新更为不易。守艺重要,传艺更重要。随着时代变迁,从事锔瓷手艺的匠人少之又少。自2019年开始,郭智军定期开设锔瓷培训班。到目前,已有50名学徒。此外,他还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向人们展示锔瓷作品,介绍锔瓷的历史、技艺等。

郭智军教授学徒锔瓷技艺

谈话间,郭智军用湿润的棉布,小心翼翼地擦拭着刚刚锔好的瓷器。在偌大的商业区,郭智军的工作室也如那一颗锔钉,染着清香,余韵不绝。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