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球微资讯!室内乐,让音乐会“小而美”

室内乐,让音乐会“小而美”

中国文化报实习记者 张欣

“我爱交响乐的大气,也沉浸于室内乐的细腻。我几乎每周都在期待国家大剧院的‘周末音乐会’,期待莫扎特、贝多芬、勃拉姆斯、海顿、肖斯塔科维奇,从来都是全场高能。比如四重奏版本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和《第五号匈牙利舞曲》,4个人拉出了一支管弦乐队的气势,真的令人惊艳。”乐迷郝韶英说。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国家大剧院2023年首场“周末音乐会”现场  中国文化报记者 卢旭 摄

日前,国家大剧院以一场管弦乐团极简四重奏带来的“音乐风格极简史”,开启了2023年首场“周末音乐会”。

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D大调第三号组曲》的“咏叹调”,为观众打开室内乐音乐史的大门。莫扎特《G大调小夜曲》的第一乐章和海顿《C大调弦乐四重奏“皇帝”》的第二乐章,明朗且宽广。而德沃夏克《F大调第12号弦乐四重奏“美国”》第一乐章、勃拉姆斯《第五号匈牙利舞曲》和小约翰·施特劳斯的《蓝色多瑙河圆舞曲》,则完美融入了民族音乐元素。

经过精心策划,整场演出由远及近,分别呈现了巴洛克时期、古典主义时期、浪漫主义时期及现代的音乐风格和作品。小巧而精致的演出带领观众在音符中穿越了时光隧道。知名音乐评论家王纪宴说:“室内乐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7世纪的意大利,并且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室内乐演出只存在于宫廷和贵族府邸。今天,普通观众都能坐在音乐厅欣赏高水准的室内乐演出,这是时代进步带来的福祉,也是国家大剧院多年来所做出的努力。”

2008年初,国家大剧院音乐厅举办了首场“周末音乐会”,同时也开启了大众打开周末的全新方式。2021年,“周末音乐会”又特别策划推出室内乐系列,以演讲结合、赏析并重的演出方式,为大众呈现室内乐的普及和演出。“全年主题化呈现,突出专业作品与深度讲解的欣赏氛围,解读贯穿古典、浪漫、印象派、近现代及中国当代的经典室内乐作品,我们尽量从多元化角度让大众感受室内乐的独特魅力。”国家大剧院艺术教育部副部长方礼君说。

没有交响乐的波涛和雷鸣,也找不到歌剧舞台上的宏伟气势,但室内乐的精致细腻却能营造出交谈式与对话感的音乐氛围,使观众进入一个截然不同的音乐世界。

“因为室内乐是演奏家在音色、节奏以及力度等方面的默契配合,是乐器之间的交流和对话。因为谱写室内乐作品的往往是作曲家在刻画自己内心世界中最细腻的情感,优雅纯粹、直达心灵。”作为第一组获得国际职业室内乐比赛最高奖并多次创造中国室内乐历史的中国室内乐团,“琥珀四重奏”曾多次参与到“周末音乐会”的普及和演出中,大提琴手杨一晨说:“作为古典音乐领域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艺术门类,中国的室内乐在2000年前后才开始趋于向好,所以在公派留学回来后,我们就一直想推动室内乐在国内的发展。我们不仅参与到国家大剧院的‘周末音乐会’中,还在全国各大高校举办公益音乐会,普及古典音乐及室内乐。”

为进一步推动室内乐在中国的发展,国家大剧院还在2009年策划推出“五月音乐节”室内乐品牌,在每年的5月集中推出高水准的室内乐音乐会,并结合丰富多彩的“走出去”公益活动,为观众多维度普及室内乐。“10多年的坚持、上百场的演出和公益活动,我们让曾经高雅而小众的室内乐走进了学校和工地、乡间和田野,融入了更多普通人的生活。”国家大剧院演出部副部长王路藜说。

作为国家大剧院管弦乐团第二小提琴副首席,樊悦在交响乐的演出之余也会参与到室内乐的演出中,一方面是对自己专业水准的锻造和补充,另一方面,也想为中国的室内乐发展尽自己之力。

室内乐的概念虽然来自欧洲,但室内乐这一艺术形式却是中国音乐中最美的核心之一。中央民族乐团推出女子室内乐组合“俪人行”与男子室内乐组合“青衫渡”,就是中国室内乐的创新表达。“他们用音乐重新定义民族室内乐,他们展现的是年青一代国乐人对传统的坚守和对创新的态度。”中央民族乐团团长赵聪说,两个组合还参与了北京冬奥会、2023年春节团拜会、2023年中西文化和旅游年开幕式等国际性文化交流活动的演出,他们既肩负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传播,也肩负着中国音乐在新时代的创新和在国际舞台上的展现。

“在室内乐中,每一件乐器既要充分地表现自己,又要将自己作为整体的一个部分,这就意味着,室内乐不仅需要技术上的和谐配合,更重要的是去信任、聆听和理解。”王纪宴说,因为音乐家的职业精神和责任感、音乐自身的生态感,越来越多的音乐家、从业者投入室内乐的普及和中国室内乐的本土化发展中。未来,像“琥珀四重奏”这样的室内乐组合会遍布中国,中国的弦乐四重奏和室内乐创作会得到更进一步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中国优秀室内乐作品也会亮相更多、更大的国际舞台。

关键词: 国家大剧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