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新动态:秋分:秋忙时节迎丰收

原标题:顺时而生(引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秋分:秋忙时节迎丰收(主题)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夏瑾

秋分,在每年公历9月23日或24日交节。这一天太阳直射赤道,昼夜长度几乎相等,又处在秋季当中,故名“秋分”。《春秋繁露》总结了秋分的特点:“秋分者,阴阳相半也,故昼夜均而寒暑平。”

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研究员、“我们的节日”北京工作室负责人张勃介绍,秋分的三个物候是:一候雷始收声,二候蛰虫坏(音同“培”)户,三候水始涸。此时节,雷声渐渐远去,小虫子开始为越冬作准备,藏入穴中并用细土封住洞口,雨水逐渐减少,水洼渐渐干涸。

秋分之后,白昼逐渐变短,黑夜越来越长,昼夜温差也逐渐加大,气温降低速度明显加快,正如郁达夫在《故都的秋》中所写的那样“一层秋雨一层凉”。

秋分祭月

张勃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秋分是最早出现的节气之一。考古学者在距今约4000年的陶寺遗址中发现,那时便已有了可以测定秋分节气的观象台。据《尚书·尧典》记载,尧曾命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赴四方,专门负责根据观测日月星辰的运行规律,制定历法,所谓: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其中还提到日中、日永、宵中、日短,即春分、夏至、秋分、冬至。

“二分二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重要节点,因而秋分在二十四节气中占有重要的位置,自古便为官方所重视。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学院教授、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拓展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建设研究”首席专家萧放告诉记者,秋分在上古是祭月的重要日子,“朝日夕月”说的就是古人春分祭日,秋分祭月的传统。《礼记·祭义》记载了周人“祭日于坛,祭月于坎”的祭礼。坛,在上,代表了“光明”;坎,处下,意味着“幽静”。

杭州师范大学文化传播与文化创意学院副教授袁瑾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据唐代孔颖达的解说,周人“朝日夕月”的祭礼,是在春分日的早上于东门外祭日神,秋分日的晚上在西门外祭月神。秦汉时期,日月祭祀仍为皇家礼制,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汉武帝时亦举行“朝日夕月”之礼,用牛祭日,用猪、羊祭月。

袁瑾认为,这种礼仪大约与古代社会神权控制有关。《国语》记载了颛顼“绝地天通”的故事,说的是上古时代民神杂糅,人人皆可通天,社会混乱不堪,毫无规则可言。于是颛顼命令“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即人民有所求告须得告知黎,黎再通过重黎向上天祈求,这便是“绝地天通”。此后平民不能直接与上天沟通,与神沟通的权力便收归于“王”。如日月一般代表阴阳的神,也只有皇室才能与之沟通,一般百姓则无缘祭享。

北魏、隋唐以至明清,历代都有秋分祭月的仪式。《宋史》记载:“秋分之时,昼夜平分,太阳当午而阴魂已生,遂行夕拜之祭。”《太常记》云:“秋分祀夜明于夕月坛。”萧放解释说,“夜明”指月亮,因月亮在夜晚放光,所以又被称为“夜明”。古人认为,日为阳,月为阴,秋分后,阴气渐重,由月神主掌大地,所以要向月亮祈福,求月神保佑,因此秋分曾是传统的“祭月节”。如今,位于北京西城区的月坛,原名“夕月坛”,其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便是明清两代皇帝秋分之夜祭月的所在。

“秋祭”之时

秋分时节,古人还有扫墓祭祖的习俗,称作“秋祭”。萧放告诉记者,秋祭的民俗与清明祭祖有些相似。一般秋祭的流程是,扫墓祭祖前先在祠堂举行隆重的祭祖仪式,杀猪、宰羊,请鼓手吹奏,由礼生念祭文等。根据族谱记载,湖南邵东朱氏在春秋两季举行庙祭,秋祭在秋分前后。庙祭为族内大事,届时要打开宗祠正门,在享堂悬挂先祖遗像和功名匾额,还要安排戏班在祠堂唱戏。台湾中部赖姓宗祠五美堂也要在秋分举行庙祭。根据山东《东平县志》记载,凡世家望族多建宗祠,供奉本族祖先,“神主自始祖以下高祖以上,按照穆支派依次序列,每年春秋致祭,多以春分、秋分二节……”

顺天时,忙“三秋”

张勃告诉中青报·中青网记者,古人十分注重顺天应时,讲究时令,强调人的行为应该符合天地运行的规律。在昼夜平分、寒暑平均的秋分时节,古人更尊重公平、寻求公义,会校准度量衡等各种准器,《礼记·月令》就提到“日夜分,则同度量、平权衡、正钧石、角斗甬。”在秋分时节,古人还会给予老人特别的照顾。《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养衰老,授几杖。”

萧放介绍,秋分之后,人们也进入了“三秋大忙”——秋收、秋耕、秋种。俗语曰:“秋分有雨来年丰。”农人相信,秋分日宜雨,有雨来年就有好收成。张勃说,此时,庄稼即将迎来丰收,人们开始修仓库,以便储存粮食,正如《礼记·月令》记载:“是月也,可以筑城郭,建都邑,穿窦窖,修囷仓。”官府也要求百姓积聚菜蔬,及时种麦,不误农时,所谓“乃命有司趣民收敛,务畜菜,多积聚。乃劝种麦,毋或失时。”

此外,秋分也是人们尝新的时节,此时可以品尝到芋头、菱角、毛豆等新鲜的应季食材。秋分节气也是桂花繁茂的时节,桂花糕、桂花圆子、桂花茶等桂花制品都是人们喜爱的时令美食。

秋分:秋忙时节迎丰收

张勃介绍,在今天人们的观念里,秋分更是一个成熟的时节,是人们在春播夏耘的辛勤劳作后感受收获的喜悦的时候。2018年,我国将每年秋分日设立为“中国农民丰收节”。

“中国农民丰收节”是一个新的节日,但农人在秋分庆祝丰收自古便有。张勃介绍,农人在收获的季节通过多种多样的形式和活动庆祝丰收、表达喜悦,同时也向大自然的风调雨顺表达感恩的习俗。《诗经·豳风·七月》就有“朋酒斯飨,曰杀羔羊。跻彼公堂,称彼兕觥,万寿无疆”,描述的就是先秦时期庆祝丰收的热闹景象。而“酒熟送迎便,村村庆有年”的秋社日,更是古代农民庆祝丰收的节日。传统民俗大节中秋节,也具有庆丰收的文化意蕴。

张勃认为,设立“中国农民丰收节”可以延续古人庆祝丰收、感恩自然的文化精神,从而形成与自然和谐共处的良性关系。由于“中国农民丰收节”定在秋分,所以还应当考虑将各地流行的秋分习俗如剥枣、送秋牛、吃秋菜、喝秋汤、做秋福等纳入丰收节民俗活动中,这样既可以丰富节日内涵,又能为其奠定坚实的传统根基。

关键词: 中国农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