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报丨四川网友乡间徒步偶遇精致“龙头石桥”

原标题:四川网友乡间徒步偶遇精致“龙头石桥”(主题)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当地回应:系建于清代的交通要道(副题)

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 袁伟网

“10余米长,有4个桥墩,每个桥墩的左右两侧均立有石刻造型,其中两处为龙头……”近日,四川自贡网友陈先生在当地乡野徒步时发现一座古老石桥,看起来年代已久但造型精致,桥上立有多尊石刻神兽。石桥一侧立有石碑表明,“这座桥名为铜锣河桥,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

僻静乡野间,为何会有这么一座古老精致的石桥,它何时兴建又因何而建?为此,陈先生在网上求助,希望更深入地了解和认识。

对此,四川富顺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作家高仁斌向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介绍,铜锣河桥修建于清代中期,2019年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其建造时间和所处地理位置分析,它应该是连接大路的节点,是富顺下东路区域的一条重要交通通道。总体来说,铜锣河桥历史悠久、石刻生动,保存较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

网友徒步

乡村偶遇古老“龙头石桥” 桥侧立有龙头等石刻神兽

陈先生是四川自贡人,一名摩托车爱好者,闲暇时间爱驾车到当地的乡镇村落,然后徒步游玩。近日,他来到自贡市富顺县龙万乡,计划沿着曾经的“马童路”徒步一段路程,感受沿途的乡野景色。

陈先生告诉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他所了解的“马童路”,是一条曾经从富顺经童寺,通往泸州方向的道路,如今早已废弃,只可供当地村民日常通行(步行)。

步行至龙万乡华利村的时候,陈先生在当地村民的指引下,来到铜锣河桥参观。这是一座古老的石桥,10余米长,有4个桥墩,每个桥墩的左右两侧均立有石刻造型,其中两处为龙头,其余因受损,无法辨别。

“看起来很精致,很漂亮。”陈先生称,他曾经听说过“龙头桥”,在有些旅游景点也看到过,好像都是利用桥墩雕刻,高度基本与桥墩相同。然而,这座桥与众不同,两侧的石刻雕像犹如护栏的柱头一般,一侧石刻高出桥面六七十厘米,另一侧高出二三十厘米,显得很特别且有气势。

石桥的一头立有石碑,上面刻字表明“这座桥名为铜锣河桥,是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陈先生说,这么一座精致的石桥,何时建造?又为何修建于僻静乡野?出于好奇,他特别拍了照片传给一位网络达人,希望与网友分享,能更深入了解古桥。

记者探访

桥面由巨石铺成

雕刻龙头、龙尾、象头、象尾

根据陈先生提供的位置,9月16日,成都商报-红星新闻记者来到龙万乡华利村12组,现场探访铜锣河桥。记者在现场看到,如今的铜锣河桥是连接华利村和月亮村的步行通道,供附近村民日常通行使用。

村民聂大爷介绍,在他的爷爷辈,这座桥就有了,因为架在铜锣河上,所以就叫铜锣河桥。这座桥是古时候富顺到泸州的主要道路,据说是当时的一位盐商出资修建,因此也是盐运古道。

聂大爷还告诉记者,大概是上世纪五十年代,此处涨水,铜锣河桥被淹没在水中一年多,后来才重新回到人们视线。不过,因为涨水,桥上的石刻受到了一定损坏。

记者从富顺县文管所了解到,铜锣河桥建于清代中期,地处华利村、月亮村交界处,横跨铜锣河,石质建造,为5方孔4墩平桥。桥面由10块长方形巨石铺成,桥长13.5米、宽1.9米、高2.9米,孔跨2.1米。桥墩平面呈梯形,东北面4墩上立巨石,雕刻龙头、象头各两尊,西南两墩石上雕刻龙、象尾部。中间的两尊龙头昂首挺立,形态威严,龙口一张一合,对应的龙尾向上翻卷。两边的象头雕刻细腻,姿态祥和。

从现状来看,铜锣河桥桥身、桥墩、桥面保存较完整,石刻龙头一侧局部风化剥落,龙尾梢处有残缺风化,象鼻人为损坏、短缺,象足部分缺损,象尾部较好。

权威解读

古桥附近曾是交通要道 石刻生动有较高价值

对于这座古桥,自贡市富顺县文化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高仁斌向记者介绍,2019年,修建于清代中期的铜锣河桥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虽然历史记载的直接信息十分有限,但从其建造时间和所处地理位置分析,铜锣河是富顺县东的一条小溪流,在铜锣河上修建长13.5米、宽1.9米的一座桥梁,无疑是出于通行的功能性考虑。

高仁斌说,铜锣河桥涉及华利村和月亮村,以前是连接龙硐和万坳两个乡的通道,也是富顺下东路区域的一条重要交通通道。在马童路(富顺县东湖镇马耳桥到富顺县童寺镇)修建之前,这座桥应该是连接大路的节点。也正因为如此,才有必要将桥梁建造得如此牢固和精美。

对于盐运古道的民间说法,高仁斌分析认为,历史上的富顺交通主要是靠沱江水路,井盐出川也主要是通过水路。像这种陆路的功能应该是综合性的,即便为盐道,也不会是主要通道。

总体来说,铜锣河桥历史悠久、石刻生动,保存较完整,具有较高的历史、艺术、科学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