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速讯:“她的作品是两岸文学交流的纽带”——两岸书迷共忆三毛
原标题:“她的作品是两岸文学交流的纽带”(主题)
——两岸书迷共忆三毛(副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张盼
(相关资料图)
1989年,台湾知名女作家三毛返乡寻根。在浙江省舟山市定海小沙的祖屋,她祭祖访友,将一杯故乡水饮尽,离别时哭倒在船上,感叹“此生无憾”。此后,她多了个与故乡相连的笔名“小沙女”。
“小沙女,两岸情”三毛故乡情云上研讨分享会、“万水千山故乡情”摄影展近日在舟山定海小沙三毛故里举办。三毛家人、生前好友、两岸书迷和媒体人汇聚一堂,共同重温三毛文学世界中的人文精神和两岸情怀。他们纷纷表示,三毛的文学作品数十年来风靡两岸,成为紧紧连结两岸的文化纽带。“我们不会忘却三毛,因为我们永远都希望留住两岸的乡愁和乡情。”
游子情深
“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由三毛作词的《橄榄树》在两岸传唱不绝,道出游子心底乡愁的召唤。三毛曾说:“心若没有栖息的地方,到哪里都是在流浪。”中华故土与传统文化,正是三毛心灵的寄托。
据台湾友人回忆,三毛读书很杂,但最爱的还是中国古典文学。三毛曾说,中国人一定要看《红楼梦》和《水浒传》。不管到哪里住,这两本书她都一直带着,反复地看。
“三毛虽然特立独行,但身为中国人,从小受到传统教育的影响,她对父母很孝顺,对我们兄弟姐妹也非常疼爱……”“她很认真地读古书,她的文学造诣,也是因阅读无数而累积起来的……”身在台湾的三毛姐姐陈田心、弟弟陈杰和侄女陈天慈,以视频连线的方式,讲述起三毛生前的故事,并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联结两岸
20世纪90年代初,台湾旺旺中时媒体集团《中国时报》社长王绰中恰好在北京驻点采访,亲身感受了从台湾席卷到大陆的“三毛热”,由此体会到两岸间紧密的文化纽带和血脉相连。
大陆资深媒体人邓小群是三毛的书迷,她认为,三毛作品中传递出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代表了许多读者心中的诗与远方。三毛的文学作品和人文精神,至今依然对两岸书迷有很大感召力。
“三毛的作品,将永远是两岸文学交流的纽带。”台湾世新大学教授张雪媃著有《三毛的快乐天堂》一书,她认为正如三毛所言,“人与人的沟通是最快乐的事”,两岸对三毛文学作品和精神世界的认知解读,也能让喜爱三毛的人从中感受到由衷的快乐。
来自北京的书迷何冰,自1999年起,便一路追寻三毛的文学踪迹。从撒哈拉沙漠到西班牙大加纳利岛,从台北三毛的小木屋到浙江定海“三毛祖居”,处处留下了她的足迹。在摩纳哥寻访三毛旧居时,她还与三毛老房东一家结下深厚情谊。何冰说,自己不仅是沿着三毛的足迹在旅行,更是继续替三毛在世界各地传递中国人的温情。
精神家园
台湾青年宋国全特意从工作地杭州赶来参加活动。他说,如今两岸的生活经历,让他在阅读三毛作品、了解三毛过往时,对三毛的故乡情怀和人文精神有了更深的体会。
“我和三毛一样,对故乡有着难以割舍的情怀。”叶俊维来自台湾新北,父亲是舟山籍老兵。受三毛故乡情感召,在台湾当了20多年饭店主厨的叶俊维,来到三毛文化村创办了一家台湾菜餐厅。店里的招牌菜是粉丝煮鸡汤,“这道菜是三毛为丈夫荷西在撒哈拉沙漠做的第一道中餐,我想把它献给更多人。”
“要把小沙打造成两岸三毛书迷共同的精神家园,传播三毛文化,延续三毛的故乡情,台湾人当然不能缺席。”叶俊维说,希望有更多台青来到小沙,围绕三毛文化发展文创事业,让两岸书迷能在小沙更好地了解三毛。
近年来,为纪念三毛,促进两岸心灵契合,定海设立“三毛散文奖”、成立三毛研究会、建设“三毛文化村”。其中“三毛散文奖”面向全球华语作家征集作品并进行评选,两年举办一届,如今已举办三届,被列为浙江省三大文学奖之一和大陆重要文学奖项,累计吸引了2000余位海内外华语散文作家参与,共评出获奖作品70件。获奖作家中既有贾平凹、韩少功等名家,也有年轻的文坛新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