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递:聚焦汉字文化 传扬中华文明


【资料图】

原标题:聚焦汉字文化 传扬中华文明(主题)

——第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侧记(副题)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黄敬惟

从远古的刻符到甲骨文、金文,从篆书到隶书再到楷书、行书、草书,汉字的不断演变彰显了中华文明连绵不绝的传承;数千年前的商代器具,却在造型上与文字相通,让我们得以窥探先人生活的一角;成书于东汉的《说文解字》,是我国的第一部字典,更是黄河流域物质和精神文明的体现……中华文明源远流长,汉字是其重要的载体与见证。如今,古老的文字学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近日,第八届中国文字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国内专家学者再次聚焦古文字研究。论坛由中国文字博物馆、中国文字学会、中国古文字研究会、中国考古学会夏商考古专业委员会、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等单位共同主办。来自甲骨学、文字学、考古学、简帛学、文博研究、人工智能等多领域的60余名专家学者,以“甲骨文等古文字及新出土文献研究”为主题,展开深入研讨。

文字学与其他学科的交叉研究是本次论坛的焦点。多名学者从考古学的角度对甲骨学、古文字学等进行探索,强调了多学科融合对文字学研究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结合自己在殷墟参与考古发掘的亲身实践,强调将考古学与甲骨学研究相结合,对于释读甲骨文、理解造字本义的重要作用。

刘一曼以甲骨文中的“酉”和“尊”字为例,讲述了考古发掘实物对甲骨文隶定的作用。甲骨文中的“酉”字像尖底的大口尊,是一种主要用于盛酒的器物。“尊”字则通过人手捧酒尊,体现双手奉酒于神前祭祀的字义。而甲骨文中还有一个表示二人相对站立、以手持尊的字型,在前人的研究中并没有得到隶定,刘一曼认为该字应是“尊”字的异构或繁体。她结合2021年6月下旬在河南安阳大司空村考古新发掘出土的巨型大口尊实物阐释,该大口尊高112厘米、口径近60厘米,在盛酒之后需二人双手捧着才能搬动。而未知字型中间的“酉”,高度接近两边“人”身高的2/3,正是出土的这种巨型大口尊的形象写照。

科技的发展对文字学研究,尤其是古文字学研究同样大有裨益。清华大学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教授黄天树介绍,随着印刷技术的提高,甲骨著录有了高清彩照、六面彩照等方式,彩照可以在计算机里放大观察,这极大改善了甲骨学的研究条件,使古人在甲骨上留下的相关信息得以全面收集并如实呈现。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莫伯峰则展示了他利用人工智能技术,对《清华大学藏战国竹简》前九辑进行编联测试的成果,分享了提高编联正确率的经验。

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关注文字学,成为文字文化爱好者。据了解,论坛预热新闻的点击量达到了122万人次,直播在线人数突破218万人次。国内各高校师生、社会公众通过网络了解古文字研究发展最新情况,学习古文字专业知识。古文字学正逐渐走入公众视野,成为人们深入了解中华民族历史文化的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