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之城的博物馆奇妙夜

英雄之城的博物馆奇妙夜(主题)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张翀

阅读提示

5月18日,第46个国际博物馆日中国主会场活动在湖北武汉东湖之滨的湖北省博物馆举行。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入选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地处武汉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获得2022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

5月16日,“博物馆专列”正式在武汉地铁2号线亮相,全市19家博物馆齐齐展示。当博物馆成为身边生活的一部分时每天搭乘2号线上下班的武汉市民汤先生感触良多:“孩子小的时候经常带她去博物馆,学习各种知识,没想到在地铁上也能零距离亲近博物馆。”

处处都有博物馆

湖北省博物馆新馆基本陈列入选第十九届(2021年度)全国博物馆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地处武汉的盘龙城遗址博物院获得2022年度“全国最具创新力博物馆”。奖项的落地,在湖北省博物馆馆长方勤看来,丝毫都不意外。

数据显示,目前,武汉有各类博物馆124家,其中在国家文物局备案的达95家,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三。国家一、二、三级博物馆数量达到18家,在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三,其中国家一级博物馆6家,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名列第二。备案博物馆藏品95万件(套),其中珍贵文物6万多件套,一级文物1227件套。数据同时显示,武汉市每10万人拥有博物馆数为1.064,即平均每10万人拥有一座博物馆,居全国前列。

“博物馆是滋养人心灵的园地,是人类汲取奋进力量的殿堂。”方勤认为,博物馆是衡量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尺。

武汉市民张亮从小就喜欢逛博物馆,也很喜欢通过博物馆来学习各种知识,现在,他自己也有一个小博物馆.他的博物馆里的藏品是各种年代的老“砖”,在他“淘”回来的这些老“砖”身上,铭刻的是一个城市的历史。

已经年届50的张亮见证了这座城市大大小小博物馆的变迁,“从原来只有大型的博物馆,到陆续有专业的博物馆建成开放,到现在还有类似我这样的小型特色博物馆,武汉的博物馆正在迎来辉煌。”

近年来,关注博物馆展览信息、逛博物馆的人日益多了起来。据统计,武汉地区各大博物馆的观众参观总量,近年来已突破年均1000万人次。

与博物馆共赴穿越之旅

在“国际博物馆日”,湖北省博物馆开展了“龢:音乐的力量——中国早期乐器文化”展,展出从新石器时代到战国时期的116件乐器。通过视频、音频还原乐器的原生语境,观众能身临其境地领略几千年前的声音。

湖北省博物馆馆员、此次展览策展人魏冕说,先秦时期的乐器是湖北省博物馆馆藏文物的一大优势,且近年来湖北不断出土先秦时期的音乐文物,对于音乐文物的研究有深厚的学术积累。

事实上,湖北省博物馆在让文物“活起来”上的探索持久深入。今年“五一”假期,推出新馆VR全景展示,全国各地网友在家就可以全方位浏览新馆6个展厅的640个展陈场景,文物就在眼前,可伸缩放大,视野可360度移动,仿佛身临其境。

5月18日,在辛亥革命博物馆,武昌首义中学和中南路小学的学生们“穿越”历史,化为历史当事人。学生们依托博物馆展品,通过惟妙惟肖的装扮,和博物馆陈设、展品融为一体。辛亥烈士林觉民在给妻子写绝笔信时的深情厚谊、革命团体共进会和文学社召开联合大会商量起义事宜的决心,1911年10月10日惊心动魄的首义枪声……学生们以讲、演相结合的方式,用情景短剧,对历史事件进行了沉浸式演绎。

武昌首义中学七年级3班学生林光熙在情景剧里饰演一位冲锋陷阵的辛亥义士,在“冲锋”的情景中,一遍遍地向“总督府”发起进攻,“通过情景剧的演绎,我设身处地地感受到了起义时的艰难险阻,也更加珍惜今天和平温暖的生活。”

博物馆在母亲河上“活起来”

5月18日晚,武汉知名文旅名片“知音号”迎来一批游客沉浸体验“移动的博物馆”。当人们在夜风中登上“知音号”甲板,“国际博物馆日·武汉之夜”专题灯光秀正在两江四岸璀璨上演。通过灯光秀的形式,将精美馆藏文物与现代光影技术、数字技术、AR技术等融合,炫动呈现。伴随着乐队演奏,观众一眼千年,领略光影作用下的博物馆馆藏文物之美,享受一场视听盛宴。

以长江为轴,以光影为笔。楚国漆画《迎宾出行图》在沿岸建筑、桥体动感呈现,车马仪仗“奔驰”,欢迎八方宾朋来汉,拉开主题灯光秀的序幕。紧接着,明代《江汉揽胜图》在两江四岸铺陈,尽显武汉悠久的历史文脉。《千里江山图》《丝路山水地图》的光影演绎引来观众惊叹。世界知名博物馆建筑轮廓也在灯光秀中展现,一座座“虚拟博物馆”熠熠生辉。在灯光的作用下,越王勾践剑、战国曾侯乙编钟、云梦睡虎地秦简、元青花四爱图梅瓶等珍贵文物“活化”,讲述着辉煌灿烂的长江文明,带给江城一个博物馆奇妙夜。

在这个“国际博物馆日”里,更多的博物馆带着展览走进企业、社区、学校、军营、乡村。越来越多的“博物馆+”工程,与创意、科技、旅游深度链接,让博物馆及沉睡在博物馆里的藏品活起来,融入公众日常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