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全媒+丨我在金陵刻经处“雕”古籍
王康(前)和同事们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内镌刻(4月19日摄)。
1992年出生的王康是南京金陵刻经印刷技艺第八代传承人。他常说自己是一名现代“刻字工”。
已有150多年历史的金陵刻经处位于南京,融古代经书、经版收藏,经书雕刻、印刷及流通于一体,至今仍保持着以“雕版、刷印、装帧”为主要流程的手工制书传统。在这里工作的十年间,王康参与了20多部古籍、近10万字的雕刻。每当倾心雕刻的版片新鲜出炉,他的那份喜悦感,如同“亲眼见证婴儿的诞生”。
2020年,凭借精湛的技艺,王康被评为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和其他艺术门类一样,刻经技艺一代代传承下来的是古人的智慧,也吸纳了刻字人独有的气韵,在具备传统工艺文化美感与价值的同时,人的气息也在雕版作品上入木三分。
“择一事,事一生。工匠精神于我,在于手艺人的坚守和执着。”王康说。接下来,他将继续进一步契合时代,有效利用现代传媒方式使更多的人感受传统文化、非物质文化的独到内涵。
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金陵刻经处经版楼内整理、查看经版(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内进行镌刻(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金陵刻经处经版楼内整理经版(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内进行镌刻(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内镌刻(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内进行镌刻(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内进行镌刻(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金陵刻经处流通展示中心根据古刻本借鉴刻字技法(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内镌刻(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这是4月20日用无人机拍摄的位于南京市淮海路35号的金陵刻经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工作台上进行镌刻练习(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研究一块经版的镌刻技艺(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左)和他的师傅马萌青在金陵刻经处散步、讨论技艺(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左)和他的师傅马萌青在工作区讨论镌刻技艺(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南京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内进行镌刻(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展示使用的刻刀(4月19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一名市民从金陵刻经处门前经过(4月20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王康在金陵刻经处经版楼内参观经版(2月21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在金陵刻经处技艺展示区,王康在为版片打样(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这是一块王康在镌刻、即将完成的经版(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
这是王康在2016年为伦敦“南京周”镌刻的作品《跨越时空——汤显祖与莎士比亚》(4月15日摄)。新华社记者 李博 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