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入高≠焦虑少≠更幸福 但读书破万“卷”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苏墨

现代人读书真变少了吗?谁偷走了你的阅读时间?读书还“有用”吗?

4月23日世界读书日到来之际,当当网联合易观发布《读书破万“卷”|国民阅读洞察2022》报告(下称“报告”),对当代年轻人关心的一系列读书问题给出了答案。该报告通过对国人情绪状态、阅读现状、阅读价值等展开深入调研和洞察,提出读书可以缓解焦虑,哪怕在通勤路上有限的时间里读会儿书也能在一定程度上“抵御逆境”。

成年人的崩溃从“缺钱”开始,最焦虑人群竟是90后

“卷”已经成为一种社会现象。报告指出,接近九成被访者或多或少都处于焦虑状态,其中近6成的被访者处于总是焦虑或者经常焦虑状态中。

成年人的焦虑各有不同,但焦虑的问题都“来自钱少”!当人们的收入满足不了自身的需求,就意味着缺钱可能会带来种种烦恼焦虑。报告率先提出:不满薪资与收入少成为当代人主要焦虑的问题。在收入方面,有70%被访者的焦虑来自于“钱少”。在职场方面,对工资不满意是人们焦虑的主要原因。

正如19世纪文豪奥斯卡·王尔德所说,“在我年轻的时候,曾以为金钱是世界上最重要的东西。现在我老了,才知道的确如此。”这句话不光70后和80后深有感触,90后甚至00后看了怕也是点头如捣蒜。事实上,最焦虑的群体其实是90后。报告数据显示,90后是对焦虑感知最明显的群体,焦虑均值为3.44,其焦虑程度也远超越70、80、00后。

此外,尽管焦虑问题与“钱少”有关,但收入高≠焦虑少≠更幸福。报告数据显示,收入越高的人群对焦虑感知更强,幸福感也有所下滑。因此,高收入群体普遍比低收入群体焦虑感更强。

当当网通过联合易观发布此次报告,提出以阅读对抗焦虑,即是对此背景下深度观察做出的响应。保持长期的阅读习惯对于个人的滋养往往如春风化雨般润物细无声。报告也同时提出,长期阅读不仅可以帮助阅读者开拓视野、丰富内在,更能帮助控制情绪,缓解自身焦虑。

这届年轻人狠!通勤路上选择短暂的“沉浸式”阅读

读书越多收入就会越高吗?并不是。但收入越高的人往往读书越多。报告通过对年均阅读量调研发现,收入高低和阅读量大小呈现明显正相关。

出人意料的是,这届年轻人读书也比想象中更狠。报告显示,从阅读的频次上来看,近60%有读书习惯的用户每周阅读3天以上;从阅读时长来看,有近30%的用户每日保持了2小时以上的阅读;而在这部分阅读人群中,90后、00后分别占比有30.3%、23.3%。由此可见,这届年轻人读书的能力远超想象。

上班、社交等活动已经占据大量的时间,还能在哪里阅读呢?答案是,首选在通勤路上。报告显示,一线城市与新一线城市的被访者更喜欢在通勤时间阅读,其中多数人更喜欢在乘坐地铁、公交车或者飞机等交通工具时看书。

此前,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发布的《全国主要城市通勤时耗监测报告》显示,北上广深的上班族,平均每人要花41分钟通勤。36个全国重点城市中,有超过1000万人的上班通勤时间在60分钟以上。在大城市工作的许多人,为了减少生活成本选择住得远一些。这样虽然挤占了个人的休闲时间,但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远距离通勤反而成为了他们短暂而宝贵的“沉浸式阅读”场景。

去年当当网发布的《2021中国书房与阅读现状洞察》亦显示,通勤、马桶上、睡前等场景已经成为用户的“第二书房”。伴随着更多阅读场景的出现,当当网近年来也在场景化阅读方面持续推进,通过链接不同环境下的人群,激发公众阅读兴趣,唤醒全民读书热情。

打开“非功利”阅读的新世界大门

读书不一定能直接带来功名,但阅读可以帮助人们抵御逆境,缓解焦虑带来的不适感,尤其是可以帮助解决因主观产生的焦虑。报告显示,在阅读对焦虑的缓解程度上,50.4%的被访者认为阅读对自身焦虑是有缓和效果的。

报告指出,焦虑的情绪源自主客观的内外共同作用。在经济大环境、工作问题、疫情等因素影响之下,人们焦虑的原因一半源自这些客观因素,这也是个人层面难以改变的。但是此外,自身的心态、思维、性格等主观因素也是影响焦虑的重要因素。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