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德化窑白釉观音瓷坐像

原标题:清代德化窑白釉观音瓷坐像(广州博物馆藏)

文字整理/羊城晚报记者 黄宙辉 通讯员 李明晖

福建的德化白瓷,白似堆脂,光泽如华,在16、17世纪的欧洲上流社会乃至皇家刮起了“中国白”的旋风,并掀起了仿制的浪潮,被誉为“世界白瓷之母”。

正在广州博物馆镇海楼展区专题展厅展出的《德化之美——馆藏明清德化白瓷艺术展》,有一尊清净慈和的清代德化窑白釉观音瓷坐像引人注目,突出表现了德化白瓷的特色技法和艺术价值。

端详该瓷坐像,观音半跏趺坐于岩石之上,双手交叉于左膝,脸庞长圆,鼻梁挺直,双目微启,微微颔首,似在敛神沉思,又似在俯视芸芸众生。其头梳瓜棱形髻,帛巾披肩,胸饰璎珞,衣袂下曳,委于一侧岩石台之上,衣纹自然流畅,有“曹衣出水”的遗风。右侧岩上有一石台,上置一部放裹好的经书。整体看来肃穆、端庄、沉静,以高超的技艺展现了佛家慈悲为怀、普度众生的志向。

在众多以观音乃至佛教、宗教主题的瓷塑作品中,明代德化瓷是成就最高的代表之一。其吸收了闽南一带泥塑木雕等传统技艺,巧妙结合了本地瓷土质地延展性佳、易于形塑、釉色如堆脂砌玉的特点,得以瓷器之质坚,来塑造人物衣衫体发之皱褶柔软,以瓷器之生冷,来表现肌肤神态之温润如玉。故而德化的宗教主题瓷塑享有盛名,尤其是有“瓷圣”之誉的明代德化瓷塑家何朝宗,最为擅长制作佛教人物,成就了许多无人比肩的杰作。

地处福建省中部的德化,临近著名港口城市泉州,是外销瓷的重要产地之一。早在2000多年前,当地即窑火初现,北宋晚期日渐兴盛,至明代发展至巅峰,研制出独特的乳白釉瓷,既不同于江西景德镇的“青白”,也与北方地区所产白瓷不同,被称为“猪油白”或“象牙白”。德化白瓷纯粹的雕像美,蕴含着圣洁、光明、善爱的艺术特征,十分适合表现西方的宗教题材。

早在13世纪,马可·波罗便为西方带去了德化白瓷的记述。随着海上丝绸之路的蓬勃发展,德化瓷成为重要的商品,与广阔的海外市场相连。2002年“南海Ⅰ号”的水下考古,便发现了大批专门为外国人定制的出口产品,印证了德化瓷在宋代集中于沿海港口后大量出口的历史。

关键词: 广州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