倘佯在“古典的春水”间
人民日报海外版记者 张鹏禹
“莺初解语,最是一年春好处。微雨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近日,古诗词随笔集《古典的春水:潘向黎古诗词十二讲》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该书12章围绕近60位古代诗词名家的100余首古诗词进行沉浸式赏鉴,前6章分别从“多情”、怀古、愁绪、女性美、时间、艳美6个切口入笔,远至《诗经》,近至《红楼梦》,个中诗词信手拈来,别出机杼;后6章以创作者划分,逐一扫描中晚唐诗人群体及晏殊与晏几道、欧阳修与周邦彦、苏东坡、陆游、辛弃疾的名篇佳构,既一往情深说妙处,更健笔纵横论古今。
在“未有情深而语不佳者”一章中,作者比较李白诗中的“天地皆振动”和杜甫诗中的“一舞剑器动四方”,认为后者更完美,因为后者是诗人的“动心”之作。在潘向黎眼中,“情深,则流畅是澎湃,冷涩是沉郁,凌乱是顿挫,半含半露成了若悲若讽,戛然而止自有无限余味。情深,则表达就不成问题。”在“行走在时间的旷野”一章中,作者剖析怀古诗主题,认为有4个类型,分别是:慨叹时光无情,人生短暂;慨叹世易时殊,物换星移,兴废更替;赞颂或同情某个历史人物;感喟王朝兴衰、人世沧桑。但所有的怀古诗,其实又都是“被击中的伤口上开出来的花”。在“每一片落叶、每一瓣残花都被看见”一章中,作者形容自己阅读中唐诗歌的感受:“诗读到中唐,就像走进这样一座秋山。树枝上、空中、地上,都在上演秋天的离别大剧,满目的黄叶和枯叶,温暖和湿润已经不再,而秋日已斜,光线暗淡,整个世界分外萧瑟,秋气扑面。”其中既有对诗歌美学特质的精准把握,又富于文字美感。
潘向黎不仅从诗学角度评点千古名篇,更从自己的主观生命感受出发,以情解文,举凡父女亲情、佳人爱情、故人友情,皆在书中有所呈现,字里行间涌动的是一份跨越千古、悲欢相通的赤诚之情。在序言《杜甫埋伏在中年等我》中,潘向黎从自己与父亲潘旭澜围绕杜甫的分歧写起,写到父亲的离世,写到古诗词陪伴她渡过难关。“我从未为无数次击节的李白、王维流过眼泪,却在那一天,独自为杜甫流下了眼泪。原来,杜甫的诗不动声色地埋伏在中年等我,等我风尘仆仆地进入中年,等我懂得了人世的冷和暖,来到这一天。”正是这种熔铸生命体验的理解,让此书成为一部与古诗词“性命相见”之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