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静观海】如何看待“门当户对”

【守静观海】

欧阳

不久前和友人说起孩子的大事。

“怎么想起说这个事儿了?”

原来朋友是有话要说。朋友对自家孩子的婚恋状况有些忐忑:虽然所知不多,但看起来女孩子人不错,可是家长之间的屋里一游,有点“门不当户不对”的感觉,一时茫然。

俺就结过一次婚,人情世故也很是不练达,只能支吾对曰:孩子的事家长不宜干涉。

实际上,就个人观念而言,我以为讲道理、谈思路可以,但真不主张以自己的“老”思路来干预孩子的“新”生活。

不过,说到“门当户对”,我自诩有些理论上的推演,可供怀此念头的操心人士参考。

要说呢,门当户对应该是一个很古老的经验之谈了,不过古老归古老,鉴于生活总是在重复,要使“新人”忘记这个重要策略,可能性很小。关于这个话题,时下网上的讨论依然热络,其中,论证、断言“最好的婚姻无不是门当户对”之类的话语就很有市场。

坦率地说,我认为,门当户对很重要。然而,我并不同意那种曾经(或许现在也是)广泛流行的概念。

记得早先人们在谈论婚姻,或者至少是男女之间的恋爱时,门当户对的意指是不可或缺的。只是,在我的印象中,彼时门当户对的内涵,通常指的是家庭背景和经济实力上的对等,或者是学历层级、社群层次,以及世俗生活层面,甚至思想深处的同道之人,等等。

这种思路可能确实有道理,比如焦大一定看不上林黛玉,很可能大观园里油头粉面的丫鬟也难以落入他的法眼。反过来也是一样。

问题是,“穷人”家的女孩子总喜欢“灰姑娘”附体,再不济,像简爱那样遇到明白人也是很幸福的。此外,门不当户不对还有另外一层意味,因为生长、生活环境的不同,人们待人、看世界等方面的差异,也会给共同生活制造障碍。

在我的意识里,门当户对不是物化的,甚至不是有形的,而是精神层面的。很简单,就是共同的兴趣爱好,相近的情趣追求,一致的人生观、价值观。这些,在生命旅程里比外在的物化生活更有力量,心灵层次的诉求,更能克服艰难险阻,不仅可以在顺境共享生命的欢悦,而且能够在逆困的艰难中,给予你更坚忍的力量和伴侣同舟共济、不离不弃。

说到这里,也许有人会说,爱,可以克服一切障碍。很可能,比如《傲慢与偏见》中诱人的故事,还有哲学家“激情决定理性”的证明。

的确,美好的故事会有,人本身也更容易激情行事。我们可以对这样的叙事充满期许,遗憾的是,绝大多数人没有这样的机遇,而激情也仅仅是灵光闪现,没有人在一生的旅程中一直充满激情。

最重要的是,婚姻是鸡零狗碎满布的博弈——如果不是赌博的话,如果我们有共同的价值观,有对人生理解上的共识,也就是我所谓的“门当户对”,相互间的包容和理解应该是更容易操作的事,不是吗?

至于财富、门第,甚至是“身份层级”的差异,不妨以“身外之物”视之。穷人家的孩子学养、素质未必差,而财主家的公主和豪门中的公子,就算不任性行事,同“层次”间高人一等的较劲会有吗?比如出现矛盾的时候。

所以,内在的、灵魂上的门当户对才是需要考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