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爱》折射都市女性追爱心理 “爱情还是存在的,我们不要太着急”

“爱情还是存在的,我们不要太着急”(主题)

羊城晚报记者  李丽

这是五位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单身女性:做什么事都很有规划的红梅,不理解为何自己对工作的干劲到了爱情里却变成了使不上劲;被家人催着频频相亲的Kitty,纠结于现实和自己对爱情的高要求之间的矛盾;当上了单亲妈妈的貌美主播李桃,在还债和养娃之外找不到自己谈恋爱的空间;干什么都跟着感觉走的月儿,开始发现自己在爱情里也渐渐变得不潇洒;曾经觉得自己一个人活得也很有趣的Maggie,也不得不开始面对自己生育最佳年龄即将过去的危机……在一部名为《“炼”爱》的纪录片里,她们的渴望和困惑被展现,然后投射到银幕外的每一个普通人心里。

截至3月22日15:30,《“炼”爱》豆瓣得分7.6分,是近期少有的高口碑国产电影。但因为疫情的影响,影片的排片和票房都不高,为此女导演董雪莹在接受羊城晚报独家专访时笑言,最近已经焦虑到没心思谈恋爱。

作为“单身大军”中的一员,董雪莹用自己女性视角展现了当代都市女性面对婚恋的困惑、思考和希冀。在采访中她还透露,就在羊城晚报记者采访她的这一天,《“炼”爱》五位女主人公中的其中一位——单亲妈妈李桃,跟小她15岁的男友举行了婚礼。这让李桃和片中的其他主人公都受到了鼓舞:“爱情还是存在的,我们不要太着急。”

拍摄对象不能太小众,她还得有趣

羊城晚报:片中这五位女主人公,你是怎么找到的?

董雪莹:有些是我自己的朋友。比如李桃就是我十多年的闺蜜。Kitty是我以前就认识的,但是中间一度没有联系。我还找了婚恋网站的创始人给我介绍,我自己也去参加了一些单身人士的聚会……最后就是选出了这五位女生。

其实在调研阶段,我就几乎把我身边可能是单身的女性朋友都找了一遍。挨个问,你还单着吗?你是不是愿意被拍?因为纪录片的被拍摄者不像职业演员,他们跟导演之间是没有雇佣关系的,必须有一种双向的信任。

羊城晚报:这五位女生在婚恋观方面各有代表性,女性观众看了可能会对其中一个或几个产生强烈共鸣。

董雪莹:我是有自己的选择标准的。首先,她不能是太小众的人,得有一定的代表性;另外,我得觉得她是一个有趣的人,而且也不能是随波逐流的人。简单说来,我自己得先对她们印象不错。

羊城晚报:还有一个特点就是,她们都是城市里的女性,而且个人条件都比较优秀。

董雪莹:确实,这部电影主要展现的还是当代都市女性的婚恋观。当然我也很想拍农村里的女性,但一部电影的体量是有限的。另一个重要的原因是,现在国内外都出现了一种城市里比较优秀的女性“脱单”难的问题。我想探讨造成这个现象的原因——为什么这些女孩自身条件都不错,生活中可能也不乏追求者,但还是单着。

羊城晚报:你觉得自己找到原因和解决方法了吗?

董雪莹:我不会在电影里教大家怎么谈恋爱——要教也没有说服力,因为我自己也还单着(笑)。这部电影没有方法论,它只是把当今都市女性的一些困惑以及不同的婚恋观给展现出来。像红梅,她其实很想通过拍这部电影找到自己的理想对象,但Maggie就觉得单身不是问题,她现在在硅谷创业,已经完全实现了当初她在电影片尾说的职业梦想。然后李桃……今天是3月22日没错吧?李桃她今天结婚!昨天我们做网络直播,她就是坐在自己的婚房里跟我们连线的。今天她和她的先生在先生的老家温州举行婚礼。

李桃刚刚结婚了,男方比她小15岁

羊城晚报:李桃在电影里给我的印象很深刻。她是一个单亲妈妈,虽然电影没有太多介绍她的过往,但能看到她是从废墟上重建自己的人生的,现在听到她结婚了,这真是一个好消息。

董雪莹:我特别佩服她,她一直是我的偶像。李桃以前在四川的一个小镇上当护士。然后女导演戴玮拍文艺片《冈拉梅朵》的时候选中了她,从此以后她就去北京做演员了,做得还挺好。后来她又写了剧本,当了导演,还入围了First影展……她真的很能干,是那种执行力特别强的人。

羊城晚报:在《“炼”爱》中,她已经转做网络主播,每天直播6小时,嗓子都哑了,后来又开始做自己的商业品牌,很辛苦但也很努力。

董雪莹:我觉得她最近几年变得特别强大。在她有孩子之前,做的都是跟电影有关的、文艺的事儿。但有了这个孩子之后,她就像在电影里说的,为了多陪在孩子身边,能去做一些特别接地气的事。刚开始是帮别人带货,后来创办自己的品牌,通过努力还清了债务,养活了自己的孩子……真的很厉害,我都很难想象如果这一切发生在我自己身上,我能不能做到。

我觉得昨天直播的时候,李桃有一句话说得特别好。她说:“我现在有老公很好,但是没有他,我照样能活得很好。”我觉得她的这种心态很对。

羊城晚报:方便透露李桃跟老公是怎么认识的吗?

董雪莹:他俩是因为工作认识的,其实刚开始她完全没想过会跟他谈恋爱。李桃跟我说过,两人第一次见面,她素颜,还穿着睡衣,因为她老公比她小15岁,她就把他当成一个小孩儿。但后来在工作的过程中,她发现这个1997年出生的弟弟还挺成熟的。两人在一起一年多了,去年6月领的证。刚开始他们在一起的时候大家都不看好,关系公开后,她的直播间里也有人说很难听的话。但他们最终还是在一起了,这也证明了一些传统的观念其实正在被打破着。李桃的故事挺激励我的,证明了爱情还是存在的,像我们这样的大龄女性也别太着急(笑)。

也有父母视角,进行时代“对标”

羊城晚报:你在《“炼”爱》的豆瓣页面下说,最早拍这部电影是源于自己匪夷所思的相亲经历。怎么个匪夷所思法?

董雪莹:主要是我的年龄受到了歧视。我是“80后”,无论是注册婚恋网站,还是后来我为这个片子做调研,其实都会听到一些类似“30岁以上的女生只能被挑”的言论。所以我在这部片子的开头部分,放了三个大城市的相亲角的景象——很多老一辈人在代自己的孩子相亲,然后他们也会抱怨“都是我们大人着急,你们小孩为什么不着急”。这个开头接下来的部分,其实就是在回答这些叔叔阿姨,为什么我们找不着对象。

事实上,目前也有不少女性观众看完表示想带自己的父母去看,希望父母看完之后能更明白她们的处境,不会再这么拼命催婚。

羊城晚报:电影里展现了好几个女生家长的态度,看得出你也在展现几代人不同的婚恋观。

董雪莹:对,我是希望给出一个时代的对标。尤其是kitty姥姥姥爷他们那个时代的爱情,跟我们这个网络时代下的爱情对比还是挺鲜明的。

羊城晚报:片中红梅和她离婚的哥哥之间那段观点碰撞也很有意思,那种男女视角之间的不同很有代表性,最后是父亲来了一句“你们两个没能力的人吵个啥”结束了争吵。这段是个惊喜。

董雪莹:这段确实是意料之外的,没想到他们家那么热闹(笑)。拍纪录片虽然没有剧本,但也是有拍摄计划的,比如我这段可能会拍到父母催婚,但我完全没想到红梅跟她哥之间也这么有戏剧冲突。

其实说到这里,我觉得我有责任为红梅澄清。有些观众看完片子之后,会误以为红梅的婚恋观很现实。但事实上,红梅的那段话本意是想激励她哥哥更努力,而她哥哥则觉得自己其实已经够努力了,所以感到委屈。当然,这段涉及生活中大家都会碰到的物质跟爱情的关系,所以也很容易引发大家的探讨。

羊城晚报:好奇地问一句,拍摄的时候你们是怎么尽量避免创作者对拍摄对象的影响的?

董雪莹:除了拍摄对象,现场就只有我和摄影师两个人,而且用Maggie的话来说,我们就是两个很没有存在感的人。我在拍这部片的时候会戴个框架眼镜,也不去捯饬自己,穿得非常朴素。我们的摄影师也是一个看上去没什么攻击性的人。然后,我们拍摄的时候就用一个单反相机,从空间上就让拍摄对象没压力。

其次,我自己也是单身人士中的一员,跟她们是有很多共同困惑的。她们也都知道我是专业做电影的,不会以猎奇的心态去曝人隐私。我知道哪些可以拍,哪些最好不拍,甚至为了保护她们,有些素材我第一时间就决定了肯定不会用。基于这两个层面上的信任吧,她们也愿意对我敞开心扉。

这是一个折射观念的“万花筒”

羊城晚报:《“炼”爱》尽量做到了呈现而不评价,但我还是从中看到了很有温度的部分,比如每个女性都在寻爱的过程中努力地找寻自己人生的支点。

董雪莹:我以前是一个比较叛逆的人,如果换作以前的我,这部电影会拍得火药味更重。但现在随着自己的认知和成长,我慢慢觉得女性的独立不是靠口号喊出来的,而是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做出来的。

羊城晚报:不知道女性观众的反馈如何,比如有钱有能力的Maggie会不会成为很多人的榜样?

董雪莹:我发现喜欢Maggie的观众大部分都比较年轻,一般是“90后”“95后”。但年轻观众也容易对某些情节有情绪反弹,比如对李桃这个单亲妈妈的故事,其实我更想表现的是一个身为单亲妈妈的女性如何涅槃重生。

羊城晚报:男性观众看了片子的反馈如何?

董雪莹:基本有三种反应:一种是很喜欢,觉得看完之后更理解女性了。一种是看完之后觉得有压力,觉得女生都这么优秀了,他们怎么办?还有一种是觉得不适,觉得现代女性怎么这么强,活该单身。

羊城晚报:其实这是一部特别大众的纪录片,可能每个人看完都有话说。

董雪莹:对,以往我们总觉得纪录片关注的人群大多很小众或尖端,给人感觉总是苦大仇深的。但我们这个题材是很接地气的,所以我剪辑的时候,会刻意让它的节奏更快一点,观赏性更强一点,方便它更好地走进大众视野。

羊城晚报:这部片子可能要加上观众的思考和讨论,才算真正完成。

董雪莹:对,这片子它真的不适合一个人看。就像我们出品方说的,它是一个社交电影,适合一群人看完之后,讨论也好,争论也好。它就像一个万花筒,不同年龄、经历、学识的人看完之后的反应可能都不一样。它最大的社会意义其实也就在这里。

我想要一生一世的爱情,可能有人会笑

羊城晚报:片中Maggie跟朋友聊天的时候,讨论过什么是真正的爱情。她的一位男性朋友说,得是那种让人瘦几斤、哭几次的才算。你自己怎么看?

董雪莹:我觉得对爱情,有感性的人就有理性的人。有的人能把很多事情公式化,包括爱情,但有的人就什么都跟着感觉走。比如小月,我调研的时候,她正在跟自己做音乐的男朋友闹分手。后来我们开拍第二天,他们真的分手了。她那段爱情其实谈了蛮久,两人一路从三环搬到四环又搬到五环。那段失恋对她的打击很大,但好在她现在慢慢走出来了。

其实我特别希望我的片子能为她们真的做点什么事儿,比如说能帮她们找到对象。

羊城晚报:你自己的爱情观更接近哪位主人公?

董雪莹:我个人更接近Kitty吧,我还是想要那种一生一世、不离不弃的爱情,但现在这种观念可能会被人笑话(笑)。不过,我并没有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在电影里,是吧?我还是想大家看到现在比较多元的婚恋观。

羊城晚报:想过找什么样的对象吗?

董雪莹:我以前很理想主义,甚至会拿着谁谁的照片,说我就要找这样的单眼皮的男生。但现在我会觉得顺眼就行,双眼皮也可以(笑)。现在的我会觉得男生本质善良、有同理心最重要,因为社会上各种声音太嘈杂了,如果你不是个重情义的人,可能就不懂得珍惜感情。

还想拍男性版本和婚后关系

羊城晚报:我看到《“炼”爱2》已经提上日程了,这回的主角会是男性。以女导演的身份拍,会不会有难度?

董雪莹:《“炼”爱2》我已经在调研和选人了,跟拍第一部的感觉确实完全不一样。男性和女性是两种完全不同的大脑,我有时候会觉得他们的想法我很难感同身受,但这反而造成了一种喜剧效果——之前《“炼”爱2》入围了2021中国(广州)国际纪录片节“中国故事”国际提案大会的终评,调研片花让评委们都笑疯了。

但片子能否最终问世……说到这个我这两天还挺低落的。因为现在《“炼”爱》的排片率真的太低了,这让我拍第二部的信心都要动摇了。

羊城晚报:《“炼爱”》的题材和表现形式其实都很大众,希望更多观众有机会看到这部片子。

董雪莹:《“炼”爱》经历了上影节、北影节和大大小小近百场点映,观众的反馈都特别好。它其实是一部特别接地气的片子,真心希望影院能给我们多一点排片,让我有信心做下一部、再下一部。

羊城晚报:再下一部你打算做什么?

董雪莹:我想做成三部曲,第三部就是拍婚后的亲密关系。

羊城晚报:你自己的恋爱婚姻何时提上日程?

董雪莹:我当然是渴望谈恋爱的。3月18日之前,我会说我很想谈恋爱,但现在我太为票房焦虑,连追求者的面都没心思见(笑)!

关键词: 都市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