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赠一枝春《柳浪闻莺》余音绕梁

阳春三月,一部带着浓浓春意与爱意的电影《柳浪闻莺》上映,受到众多影迷的关注,这部电影改编自茅盾文学奖得主、著名作家王旭烽的小说集《爱情西湖》中的一部中篇小说《柳浪闻莺》,因此电影也备受书迷的追捧。

从小说到电影,王旭烽在她的小说里讲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搬上银幕后又有哪些不同呢?

“西湖十景” 10个爱情故事

电影《柳浪闻莺》正在全国上映,这部电影改编自王旭烽《爱情西湖》中的一篇中篇小说《柳浪闻莺》,恰在此时,王旭烽的新书《望江南》正推出,“新书+新电影”让王旭烽再度成为文坛关注的焦点。

《爱情西湖》是一部以杭州西湖为背景,以历史上的“西湖十景”为标题,以十部系列中篇构成的作品。十部中篇小说既独立成书,又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这部浸透着江南韵味的作品。

《爱情西湖》十个故事中,《柳浪闻莺》主要是写美院和越剧,《断桥残雪》主旨是民间传说,《雷峰夕照》讲的是杭州的文物,《平湖秋月》主题是古琴,《三潭印月》和《南屏晚钟》主旨是历史和阴谋,《花港观鱼》说的是金鱼,杭州是金鱼的故乡……每一个故事有意境、也有深刻的主题。

《爱情西湖》继承中国系列小说传统,融合西方现代小说技巧,演绎一出出凄美缠绵的爱情故事。其中《柳浪闻莺》故事发生在“柳浪闻莺”公园附近,涉及涌金门、闻莺馆、万松岭、美院等真实地段,采用了传统戏剧的样式,开头就是戏剧开场白的写法,有声有色,同时融合了西湖文化、越剧文化、扇艺文化等元素,充满了东方韵味的江南水乡风情,别有风味。

同名电影则讲述了江南越剧团里垂髫(汪飏饰)、银心(阚昕饰)两个姑娘与画扇师工欲善(郑云龙饰)之间的情感纠葛。影片反映了20世纪90年代戏曲的状况,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传统艺人的失落、彷徨与挣扎。

最新作品《望江南》

很多喜欢喝茶的读者都知道作家王旭烽的代表作“茶人三部曲”《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筑草为城》。作品以绿茶之都杭州的忘忧茶庄主人杭九斋家族四代人起伏跌宕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塑造了各具不同社会意义和艺术光彩的人物形象。历史风云、茶业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衬,勾画出一幅近、现代史上的中国茶人的命运长卷。

1995年,《茶人三部曲》第一部《南方有嘉木》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等;2000年,第一部《南方有嘉木》和第二部《不夜之侯》获第五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茶人三部曲》还入选中宣部“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部长篇小说典藏”丛书。

此前,王旭烽在接受采访时曾聊到,《茶人三部曲》的第三部没有序言,三部中也缺少一个历史阶段。获奖后,她没有停下手中那支笔,依旧潜心写作,写茶、写杭州,而今终于迎来了新作《望江南》,上承《南方有嘉木》《不夜之侯》,下启《筑草为城》,终使“茶人”系列得以完整呈现。

北有《人世间》,南有《望江南》

《望江南》一书的创作延续了王旭烽获颁茅盾文学奖时颁奖词所赞誉的,“茶的清香、血的蒸气、心的碰撞、爱的纠缠,在作者清丽柔婉而劲力内敛的笔下交织;世纪风云、杭城史影、茶叶兴衰、茶人情致,相互映衬,熔于一炉,显示了作者在当前尤为难得的严谨明达的史识和大规模描写社会现象的腕力。”在《望江南》中,我们看到的是茶一样的温和、韧性,是一生的豁达、洒脱和不惧。

《望江南》是王旭烽沉潜26年最新创作的长篇小说。小说以新中国成立前后的近二十年(1945—1964)为历史背景,正面描写了世代从事茶业的浙江杭州杭氏家族火热而又纷繁复杂的生活。

小说的主体杭氏家族以“茶”为生计,但在经历了战火频频后,茶业跌入史上最低点,杭氏家族主营的龙井茶也不例外。以杭家人为代表的茶人,克服各种艰难困苦,一步一个脚印重新建设茶事,在新中国建设和中国走向世界的过程中,他们用“茶”贡献了自己最大的努力。

《望江南》讲述的是杭氏家族的故事,但展现的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传达的是中国人特有的品格和理念。这不仅是一部非常耐看的小说,更是一部茶文化的科普书籍。

书中的字里行间满满的翰墨之气。王旭烽对古典文化如数家珍,诗词歌赋信手拈来,关于制茶、采茶、泡茶等细节描写精致典雅,人物刻画真挚深情,将生活和历史变迁写得生动有趣,又荡气回肠。在被问及为什么会创作茶人系列小说时,王旭烽说:“什么样的生活向我走来,我就向什么样的生活走去。”

《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读了《望江南》后,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用“北有《人世间》,南有《望江南》”来表达这部作品在他心底的地位。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吴波)

电影从女性视角出发

充满诗意和浪漫

正在院线热映的电影《柳浪闻莺》与原著小说《爱情西湖》中的《柳浪闻莺》有什么不同?

导演念念不忘“垂髫”的命运

影片导演戴玮在近日发布的《柳浪闻莺中的女性力量》一文中写到,2016年监制郑大圣向她推荐了小说,当时就被小说里优美的文字和人物的命运深深打动。之后去见了原著作者王旭烽老师。王老师表示,希望这部影片能够由一位女导演来执导,“这个电影一定要拍出美感来,要有江南的美,女性的美”。

2018年,《柳浪闻莺》开始创作剧本。从小说到剧本大概改了两年多的时间。电影版编剧除了戴玮之外,还有“90后”孟雯婧。看过不少王老师小说的孟雯婧,对这篇《柳浪闻莺》倍感亲切,她说:“垂髫和银心虽然生活在20世纪九十年代,但她们都是年轻人,我想写出来的剧本一定要和当下的年轻人有共情才行。”

谈到《柳浪闻莺》与原著的最大不同,导演戴玮表示,原著小说来自工欲善的男性视角,而电影是从女性视角出发,聚焦在两个女孩之间的故事。

“首先我们都是女性,其次最让我念念不忘的是垂髫的命运,包括她是越剧女小生的身份,在生活中又是一个女人,还得了眼疾,命运如此波折,就想从她入手,如果从一个男性视角入手的话,可能未必会那么细腻,那么深入。”

对于这一改动,不少原著读者在看过电影之后表示认可,认为电影将原著的男性视角转化为女性视角,再加上导演良好的审美意识,女性视角和古典韵味更为突出。有观众认为,影片对女性的心理和命运都有着细致的观察,对女性之间的情感有着动人的刻画。还有影迷认为,编剧对女性情谊的改编非常加分。

女小生“垂髫”

借鉴茅威涛形象和精神

原著小说作者王旭烽曾透露,“垂髫”一角正是按照越剧演员茅威涛的原型设计。“在写《爱情西湖》的时候,正赶上我在给茅威涛写《藏书之家》等戏,所以写小说的时候,我就用了她的精神。另外,这个人物的形象也是借鉴了她的模样,皮肤很白,眉毛很黑,很瘦、很英气,标准的女小生模样,像她年轻的时候。”

片中饰演“垂髫”的演员是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的汪飏。她因为英气十足的气质,在海选中脱颖而出,成为三个主要角色中第一个定下来的演员。让汪飏欣慰的是,茅威涛老师在看过她的表演之后也表示满意。

郑云龙首次试水电影获认可

在片中饰演工欲善的演员郑云龙,是片中最受观众关注的主演。首次试水电影,郑云龙不仅在外形、气质上与角色贴合,更将工欲善那种优柔寡断、无所适从诠释到位,“就好像工欲善从他身上长了出来”“选角很精准”,成为观众评价的高频词。

有书迷表示,自己当初看小说时就想到郑云龙,“工欲善高高瘦瘦,手长脚长,面色苍白又有才子的孤傲气质,跟音乐剧王子实在是太像了。”在接受媒体采访时,郑云龙也表示,为出演该片减重近15公斤,为的是贴合角色那种清瘦的气质和体态。

传统文化诗意表达

虽然是现实主义题材,《柳浪闻莺》的美学表达却充满诗意和浪漫。影片采用倒叙手法,并采用了较为少见的4∶3画幅比例,在拍摄与叙事上力求独到,将20世纪90年代中国人面对爱情、生活、事业的不同选择娓娓道来,复古感十足。

影片中运用了扇子、越剧、梁祝故事以及水墨画等许多传统文化元素。西子湖畔、青砖黛瓦、旧街小巷,搭配青绿色调,展现了江南水乡的绝美意境,生动诠释东方独特的美学气韵。

观众纷纷点赞影片所呈现出的“中国式美学”:“记忆中江南水乡独有的氤氲朦胧感,完全被电影拍出来了。”还有观众表示:“西子湖畔的烟雨中,隔着扇子,男女主一个眼波流转,一个眉目含情,氛围感被拉到了极致,这是只有中国人才懂得的浪漫和美。”

而更为人称道的是影片对戏曲的呈现。越剧是《柳浪闻莺》的重要元素,影片呈现上不仅有11段越剧唱段,其时长更是占据20分钟的银幕时间。《梁祝》作为银心和垂髫二人合作的戏曲贯穿全片,“戏妆台前画眉”“隔扇羞窥意中人”等场景,成为影片中人物传递情感的文脉,令观众走出影院仍余音绕梁。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岸)

延伸阅读

广东音乐名曲《柳浪闻莺》写的是西湖美景

看到《柳浪闻莺》,广东人自然而然会想到广东名曲《柳浪闻莺》。

《柳浪闻莺》是广东音乐名家谭沛鋆在20世纪30年代创作的作品,以抒情的旋律和轻盈跳动的节奏模拟莺啼,描绘了柳林随风摇摆、群鸟枝头歌唱的自然景色,令人沉思遐想于风光秀美、鸟语花香的宜人景色之中。

《柳浪闻莺》曲调婉转明丽,意境清新空灵。其旋律乐句受西方音乐影响,同时又能表达中国艺术之意境意味,是展现广东音乐的继承及发展的代表作。该曲后来经陈萍佳改编加入了引子,由笛子奏出,更添诗情画意。

《柳浪闻莺》创作于广东音乐广泛流传和发展的兴盛时期。

广东音乐名曲中写西湖美景的不止这一首《柳浪闻莺》,同期,广东著名音乐演奏家、作曲家吕文成在西湖游览时写下了《平湖秋月》《三潭印月》。吕文成曾旅居上海,颇受江南一带民间音乐的影响。他对西湖情有独钟,常常流连忘返,于是创作了描绘西湖景色的《三潭印月》《平湖秋月》。所以西湖十景中,广东音乐名曲描写了其中三景——《柳浪闻莺》《平湖秋月》《三潭印月》。

(广州日报全媒体记者 张素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