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们探索美、创造美、享受美
让孩子们探索美、创造美、享受美(解码·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主题)
人民日报记者 黄 娴 苏 滨
(资料图片)
核心阅读
亲手做一件兼具流行元素与传统非遗纹样的“侗寨校服”、走出大山参加夏令营开阔眼界、通过“云课堂”与各地小朋友一同学画画……中国美术学院师生的到来,让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岜扒小学的美术课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拿起画笔,孩子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尽情驰骋,艺术的种子在心中生根发芽。
当了一辈子老师的潘友祥,临近退休,竟又当起了“学生”。
在贵州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从江县岜扒小学,由于仅有2名教师,潘友祥一度成了“万金油”:语文、数学、音乐……学生们的课程几乎由他一肩挑。但在美术课面前,潘友祥犯了难:“天天重复相似的内容,孩子们逐渐失去兴趣,课堂效果越来越差。”
潘友祥没学过美术,更不知道怎么教美术。机缘巧合,中国美术学院“乡村艺课”项目走进岜扒小学,开启以学院师生、优秀毕业生为主体的美育志愿者接续帮扶行动。以美育人,以文化人。因为他们,艺术的种子在山里娃的心中扎根,艺术的力量开始被乡村教师重视,美育不再遥不可及。
乡村艺课,激发艺术兴趣
一张白纸、一支画笔,讲台上,老师一笔一笔教,讲台下,学生们一步一步学。线条落在白纸上,长的、短的,粗的、细的,笔直的、弯曲的……待到最后一根线条缓缓延伸,一个完整的动物图案跃然纸上。二年级学生贾胜宇恍然大悟:“第一次画这么复杂的图案,没画完时猜不出来是什么,很新鲜。”
这堂美术课由中国美术学院的3名老师共同完成。旁听的潘友祥颇为感慨:“还得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美术教学既不能太复杂,又不能过于简单,要让孩子们感兴趣,要下的功夫真不少。”
2013年,中国美术学院的大学生暑假社会实践点落户岜扒小学,“乡村艺课”美育志愿服务项目得以来到孩子们身边。
“岜扒村坐落在群山之中,是典型的侗族村寨,不仅有美丽的自然风光,还有多彩的民族文化。”中国美术学院就业指导中心主任许鲁挺介绍,2013年至今,学院几乎年年选派十几人的团队到当地开展美育实践。
志愿服务期间,志愿者们为孩子们带去传统书画、创意版画、沙画等丰富的教育资源。但最具特色的,还是结合地域文化开发的课程内容。
在潘友祥眼里,孩子们最开心的是做“校服”。这不是普通的校服。中国美术学院的志愿者们为每个孩子准备一件白色T恤,教他们用侗绣技法设计纹样,再调配好红、黄、蓝、绿等颜色池,鼓励学生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以蜡染的方式自由染色,接着洗净晒干,形成一件件兼具流行元素与传统非遗纹样的“侗寨校服”。
“孩子们收获快乐和自信,我们这些乡村教师也重新认识了美育的力量。”潘友祥对志愿者们竖起大拇指。
走出大山,开阔学生眼界
岜扒小学地处偏远,过去,孩子们鲜有机会接触外面的世界。
“从2013年开始,我们每年组织十几个孩子到浙江杭州参加夏令营,让他们体验不同的生活,所有费用均由学院承担。”许鲁挺说。
时至今日,潘友祥仍记得第一次带队外出的经历。那是一段颠簸又漫长的旅程。从学校出发,坐客车到县城,再换乘火车,将近1500公里的路程,他们走了三天两夜。山川平原、江河溪流、高楼大厦……看着与家乡不同的景色,孩子们兴奋又好奇,一路欢声笑语。
顺利抵达目的地,孩子们换上五颜六色的民族服装,前往电视台参与侗族大歌演出。这是他们第一次面对镜头。从开始的紧张,到渐入佳境后的流畅欢快,潘友祥看在眼里,乐在心里。
这些年来,岜扒小学先后有60多名孩子走出大山,开阔眼界。这段经历,也成为很多孩子立志走出大山的动力。
依托美育志愿服务项目,在帮助岜扒小学弥补美育短板的同时,中国美术学院的志愿者们还坚持家访,对经济困难的孩子进行一对一帮扶,有的一直资助到高中毕业。
“我们希望通过美育,培养孩子探索美、创造美的能力,让他们热爱自己的家乡,进而认识到学习的重要性。”许鲁挺表示,学院还为岜扒小学捐赠办公设备、学习用品,建设图书室,“只要学校办下去,我们就帮扶下去。”
资源上云,辐射更广范围
“谢谢你们给我们讲课,真想多上几节。”
“毛笔、毛毡和墨水,还是第一次用,谢谢老师教我!”
一次线上美术课,岜扒小学的孩子们用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感受。
2018年,在从江县教育局支持下,岜扒小学有了两间多媒体教室。2019年,中国美术学院推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双师”美育课程,岜扒小学的多媒体教室派上了大用场。
“之前没上过线上课程,不知道咋调试设备,只能给中国美术学院的老师打电话,让他们远程指导。”潘友祥没有想到,通过一根网线,哪怕相隔千山万水,山里娃也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
借助线上直播课程,二年级的潘家胜不仅学会画画,还学会了做手工,“跟外地小朋友一起上课,很有趣,能学到不少知识。”
“如何平衡城乡美育资源差异,完善资源供给,打通乡村美育帮扶的‘最后一公里’?通过‘双师’美育课程,专业教师在线教学,优质资源实现共享,让孩子们在云端与美相遇。”许鲁挺说。
不仅在贵州,中国美术学院充分利用网络平台,为20多个省份的上百所乡村学校开展美育课程,打破美育的地域限制。
“在新疆,我们会在寒暑假选派志愿者,为有考学需求的孩子提供定向帮扶;在青海,不少学校将直播课程排进课表,或者以课后服务的方式定期开展美育;在四川,学院结合当地特点研发手工、服饰等类别的特色课程。”许鲁挺介绍,今年4月,中国美术学院成立社会美育学院,主动对接、服务社会美育工作,“我们以此为契机,推出线上为主的社会美育师资培训,补齐乡村美育师资欠缺和专业度不够的短板。”
用创意激发孩子们的艺术兴趣,用色彩打开孩子们的内心世界。许鲁挺说,让学生发现美、享受美,中国美术学院的社会美育课会一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