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幕非小事能添彩也能添堵
(资料图)
原标题:字幕非小事能添彩也能添堵
王海宁
最近,商务部官网上转载了一篇《传播中国电影“字幕”很重要》的文章,文中大意是国产影视剧出海,虽然势头不错,但依旧有阻碍,这其中,影视剧字幕的作用应该被重视,字幕的翻译内容是否“信达雅”,字幕的字体选择、设计大小是否有利于在观影条件下被阅读理解,都是影响一部影视剧能否在海外成功传播的重要因素。其实,即使是在本土,字幕,这个影视作品“边角余料”,也需重新打量。
影视剧的字幕,其实就是无声的台词,质量高低直接影响着一部影视剧的观赏效果。在看海外影视剧时,多数人通常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经过普通话配音;一种是外文原声,中文字幕。许多渴望体会更多原汁原味的观众会选择中文字幕,外语同期听个语气情绪,内容依靠看字幕。字幕内容能否准确同步影视剧的台词意思,直接影响一部影视剧的观赏效果。词不达意,甚至字幕出屏速度无法与剧情同步,会严重干扰艺术效果,这也是我们看原声海外影视剧,有时候遇见快速大段台词时,会觉得有点没看明白的原因。同理,外国观众观看我们的国产影视剧,如果字幕翻译水平、出屏速度不尽如人意,加上还有一层文化陌生隔膜,欣赏效果会大打折扣。海外律政剧在国内比较小众,就与这种类型剧高速、海量、专业程度高的对话特点有关,字幕效果很难跟上对话速度,如果跟上语言速度,观众又难以看剧情,同时还要一目十行地快速理解,最后收看效果大打折扣。同理,中国动作片在海外一直大受欢迎,除了我们的武打功夫精彩而独树一帜,情节设定相对简单,对话少,字幕少,没有理解障碍也是重要原因。
字幕能承载的内容有限,须简短醒目,不可语意混乱。不要说外国影视剧,即使本国语言,字幕的信息量过载也会翻车。制作精良、阵容强大的《风起陇西》口碑差强人意,其中有不小争议就是其字幕问题。剧中台词半文半白的对话较多,台词在屏幕左边竖排,解释的现代汉语台词字幕在下面横排——观众在一个屏幕上短时间内要看表演,要看台词,要看注解,而且还是横竖两种排版方式,怎么能不累呢?人的平均阅读速度是一秒5至10个字,但那是在只阅读没有其他干扰的情景下。如果剧中画面信息本身已足够丰富,字幕的阅读速度自然会慢。《风起陇西》制作方出于好意,希望准确全面传递信息,最后因为字幕承载了太多信息量,反而干扰了看剧情。爆款剧《陈情令》在北美上线,评分虽高,观看人数却有限。中国古代人的名、字、号复杂,加之缺少解释性字幕,外国观众追着追着就人和名对不上号了,如坠五里雾中。由于文化差异,《甄嬛传》里的皇贵妃到贵人,字幕上都变成了伯爵夫人、子爵夫人,海外观众理解不了,此时确实需要字幕进行简短的解释,缺少这一环,就会造成剧情根本上的误解。
字幕的形式设计,字体、字号大小同样是表达影视剧的风格和特点的重要元素。1987年版《红楼梦》从片头到唱词的全部字幕,完全是由当时年轻书法家李纯博手写的隶书体字,古雅清丽,在唱词字幕中保留了繁体字,与全片的浓郁文化历史氛围、典雅清丽的格调高度融合。当《葬花吟》如泣如诉的歌声响起时,手写隶书体的字幕徐徐出现,音、画、字风格的高度融合,让人感觉这吟唱就是从林黛玉心底流出的诗句。如果整剧字幕换成等线黑体,则意境全无,大煞风景。《橘子红了》片头演职人员字幕最早采用烟火散去的淡出方式,这种方式今天看来平常,当时绝对令人耳目一新,这种具有象征意味的字幕淡出方式不仅有介绍说明的功能,也暗示了剧情中人物悲剧命运,有着审美意义和阐释剧情的效果。独具匠心的字幕出屏方式,从一开始就向观众表明了《橘子红了》美术制作班底的诚意。而今年几部走向国际市场的电影,外语字幕也在字体、字号,包括停留时间上下了功夫,改善了观影体验和传播效果。
中国画讲究“题词落款”,字与画面不可分割,题字往往是点睛之笔。影视剧中的字幕,不仅是理解剧情的文字辅助,也是画面的一部分。字幕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多样化,我们进行的各种尝试,既是技术的进步,也是文化交流带来观看习惯的改变。字幕如同衣服上那似乎不起眼的一排扣子,看似小配饰,其实决定着一件衣服最终的品相与保暖效果,它们的存在到底是点睛之笔、与衣服浑然一体,还是别扭突兀,要看设计师用心与否。字幕非小事,能添彩也能添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