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热门!“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对现代的启迪”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相关资料图)

原标题:“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对现代的启迪”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赵亮

3月28日,“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对现代的启迪”学术交流活动在国家图书馆举行。

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深入挖掘“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的学术价值和文化内涵,探求古文献在文明的传承和创新中发挥的重要作用,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历史自信。活动邀请中国社会科学院荣誉学部委员、中国历史研究院古代史研究所研究员王宇信,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刘一曼,北京大学人文讲席教授、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李零,中国文化遗产研究院研究员胡平生,北京大学博雅讲席教授、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会长荣新江,首都师范大学历史学院教授郝春文,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原副馆长胡忠良,中国社会科学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员马忠文等甲骨、简牍、敦煌、明清档案等领域的专家,分享“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的研究成果,交流“四大发现”在当代的时代价值和重要意义,探讨如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推动中国古文献在现代化进程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

19世纪末20世纪初,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四大古文献的出土或发现,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化史和学术史上的一次盛宴。甲骨学、敦煌学、简牍学和清内阁大库档案学,被称为中国近现代“四大显学”。从王国维、罗振玉,到后来的一代代学者苦心钻研,通过研究这些新文献,重新诠释和解读中国历史与文化,让汉学的话语权重新回到中国。

据介绍,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让大家能够一站式集中了解殷墟甲骨、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明清档案这四大古文献,凸显作为历史文化重要载体的典籍文献在文明传承中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展现中华民族不断继承和发展的精神特质,在国家文物局的指导下,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敦煌研究院、甘肃简牍博物馆、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联合主办了“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打破馆际、行业资源壁垒,突破地域限制,将分藏于各处的珍贵文物荟萃一堂,展出了甲骨、简牍、敦煌遗书、明清档案等多种类型的珍贵文物文献共249种,382件,是迄今为止“四大发现”主题相关文物最大规模的展览。

展览自预展开始面向公众开放以来,赢得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好评,观众参观踊跃。截至目前,参观展览人次突破12万。同时展览积极融入现代技术完善观展体验,与字节跳动公益联合推出“线上超现实看展体验项目——古籍寻游记”,不仅有实体体验区落地国家典籍博物馆线下展厅,还以虚拟现实形式通过PICO VR设备平台,以特别策划形式通过抖音进行推广,吸引了大量年轻群体观展。策划举办《沙漠考古与居延汉简》《敦煌遗书漫谈》等讲座,邀请专家多角度解读“四大发现”,阐释古文献的内涵。利用国家图书馆、国家典籍博物馆新媒体账号等举办直播活动,带领观众走近“四大发现”,“云感受”这些文物文献的价值和魅力。其中与央视新闻合作的馆长直播探访“二十世纪初中国古文献四大发现展”,截至到节目开始24小时,各平台总观看量285.9万,微博直播话题#文物背后有料有趣的中国故事#阅读次数1.6亿。

关键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