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独一无二的风景 贵州扎实做好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

原标题:留住独一无二的风景——(引题)

贵州扎实做好少数民族村寨保护与发展(主题)

中国文化报记者 李荣坤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近日,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支持贵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中提出,支持贵州苗族村寨、侗族村寨等开展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准备工作。

苗族村寨、侗族村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是推动贵州文旅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中贵州省的苗族村寨(台江县、剑河县、榕江县、从江县、雷山县、锦屏县)、侗族村寨(黎平县、榕江县、从江县)等,均在2012年经国家文物局批准录入。近年来,在少数民族村寨保护方面,贵州都有哪些新机制、新举措?

▲苗族拦门仪式 贵州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供图

保护少数民族村寨

“以前寨子中80%的劳动力都在外打工,现在外出务工的人大大减少,就近在景区就业。”贵州省黎平县肇兴侗寨的村民陆艳东自豪地说。

黎平县肇兴镇党委副书记杨勇富表示,肇兴镇以侗族文化和生态环境为抓手,不断促进文旅融合升级,这离不开相关部门多年来对少数民族村寨的保护和发展。

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省份,贵州共有17个世居少数民族、312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328个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丰富的少数民族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构成了贵州独一无二的风景。

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副研究员戴有山认为,近年来,贵州陆续出台了《贵州省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指导规划》《贵州省“十四五”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规划》等文件,在少数民族村寨保护方面成效显著,涌现出肇兴侗寨、西江苗寨等一批知名的民族特色旅游村寨。

多部门协同下好“一盘棋”

2009年以来,贵州省先后实施500个民族村寨建设推进计划、“1151”保护与发展计划(即重点扶持建设10个民族特色小镇、10个示范廊带和500个民族特色村寨,命名1000个民族特色村寨),整合各方资源,在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民居保护、人居环境改善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多年来,贵州省综合施策抓特色民居保护,组织专家对全省世居少数民族传统民居进行风格、结构等研究,绘制体现不同民族建筑风格的传统民居图,为民居修缮提供技术支撑,将环境整治与民居改造相结合,保护了一批特色民居。2021年起,贵州省加大少数民族村寨发展资金投入力度,投入6266万元支持台江县、剑河县、榕江县、从江县等民族特色村寨保护发展,民族特色村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取得较好成绩。2022年,印发相关文件,明确支持黎平县、从江县、榕江县民族特色村寨发展,每年每个县支持资金不少于1000万元。截至目前,贵州还探索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模式、政府主导发展模式、数字博物馆保护模式、村企合作发展模式等,均取得较好成效。

“2022年调查显示,贵州省724个传统村落中,有398个村落分布有各级文保单位990处(点),涵盖了古文化遗址、古墓葬、古建筑等类别。”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相关负责人表示,通过调查,将对不可移动文物资源进行分类和评估,提高文物保护管理水平,为后续文物保护和展示利用工作提供翔实的基础数据。

“非遗+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据悉,多年来,当地政府将民族节庆、民族饮食、民族服饰等民族文化资源整合提升为“黔银”“黔绣”“黔酒”“黔茶”等11个“黔系列”品牌,品牌知名度日渐提升。同时,民族特色村寨银饰、苗绣、蜡染、茶叶等特色产业得到发展,将时尚元素融入民族特色,形成独特的文化产业链。

贵州省文化和旅游厅还围绕“千年侗寨 踏歌而行”“匠心筑蕴 寻味林城”等主题,推出非遗主题旅游路线,进一步加强非遗旅游体验基地的培育,不断拓展非遗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

据了解,2021年、2022年,贵州分别安排1.2亿元、2.01亿元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支持了全省50个、45个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贵州省推进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发展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在中国传统村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中,创建省级以上乡村旅游重点村200个,在中国传统村落新增标准级民宿、客栈、农家乐200家以上,打造50个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和少数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发展示范点,在全省形成特色突出、风情浓郁、效益显著的乡村旅游与传统村落、民族特色村寨深度融合的发展格局。

接下来,贵州省将深入贯彻落实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印发的《支持贵州文化和旅游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方案》精神,用好全省“每年旅游产业化重点工作任务”工作平台,整合资源力量,每年重点支持20个以上民族特色村寨旅游产业融合发展,讲好民族特色村寨故事。同时,启动实施“云上民族村寨”工程,加强民族特色村寨信息展示、特色产业数字化建设,推动民族特色村寨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