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日速看!走进昙华林岁月画卷 14位艺术家推出70幅湖北现实主义主题创作精品


(资料图片)

原标题:走进昙华林岁月画卷(主题)

14位艺术家推出70幅湖北现实主义主题创作精品(副题)

武汉晚报讯(记者万建辉  通讯员朱莉)武昌昙华林作为一个艺术家群体的栖居地,是湖北省美术院所在地,也是几代湖北美术名家创作与生活的汇聚地。日前,由省文旅厅指导、省美术院主办的“讴歌时代——昙华林现实主义主题性创作群体研究展”,在位于武昌昙华林的湖北省美术院美术馆开幕。    

展览呈现了汤文选、王福臻、廖连贵、蓝玉田、伍振权、蔡迪安、陈立言、查世铭、程犁、李宗海、陈育村、李三汉、郭雪、谢晓虹等14位艺术家群体的70多件现实主义风格作品,作品门类覆盖中国画、油画、版画、雕塑等造型艺术的主要类型,画家年龄跨度近半个世纪,共同展现了湖北武昌昙华林地区的美术创作群体在艺术探研上的传承与创新。

此次展览学术主持、中央美术学院教授于洋介绍,这14位艺术家扎根于湖北大地,其中多位名家已超越地域局限,在中国现当代美术史和当下中国美术界中具有广泛影响。这些艺术家中,汤文选成名最早。1954年,他因《婆媳上冬学》获全国美术作品展一等奖而一举成名,他的这幅以娴熟的水墨技巧创作的现实主义作品,被认为“为中国画的新发展作出了历史性贡献”。1956年的《说什么我也要入社》也是当时备受关注的重要作品。而在二十世纪七十年代后期的中国画领域的新探索中,他以结合了敏锐的生活感受和深厚的传统笔墨的新花鸟画而重新走在水墨画探索的前列。

王福臻和蓝玉田同样成名于二十世纪五十年代:1957年,王福臻与李祥美合作的《李自成》被中国历史博物馆(现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并发表于国庆专号的《美术》上。王福臻非常擅长纪念性历史人物的创作,他的《屈原像》《闻一多像》都是闻名遐迩的名作,而《小花》《石头娃》等隽永的雕塑小品,则是微妙动人的生活温情与清新自然的现代雕塑语言的结合。

蓝玉田1958年创作的《月夜运肥》,参加第三届全国版画展,并入选1959年《建国十年版画集》。他后来的代表作《旭日》《高粱红》等,都是在主题构思和版画语言上令人回味无穷的杰作。1964年,陈立言的《秋忙》在第一届全国美术院校毕业创作展上获最高奖,随后入选第四届全国美术作品展,次年,《秋忙》与李可染、黄胄等大家的作品一起,入选在日本东京举办的“中国现代画展”,25岁的陈立言声名鹊起。他后来的《新仓》《莽莽中原逐鹿时》都是称誉当时的名作,而历时25年倾心创作的《中国历代文星图赞》,更以其“用意宏远”“文化关照崇高”而备受推崇。

于洋表示,在美术创作本体层面,如何拓展新的艺术语言,如油画的表现性语言、中国画的写意风格、版画的观念延展;如何在叙事方式上进一步实现家国叙事与个人生命体验的有机融合;如何处理好艺术表现与历史现实的对应与契合关系,选择与特定主题相适应的表现手法等,这些课题看似宏大实则具体,需要美术创作者结合自身的艺术语言风格,找到个体思考、审美趣味面向历史与现实的切入点。此次参展的14位艺术家,在这些方面均作了有益且深入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