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观点: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风向标”
原标题:
(资料图)
江苏苏州工业园区:(引题)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高质量发展“风向标”(主题)
苏 文
文化是城市的灵魂,承载着城市底蕴和人文精神。公共文化服务的创新突破能够激发城市发展的活力。多年来,江苏苏州工业园区持续打造充满江南韵、现代感、国际化、包容力的现代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赋能群众美好生活,激活城市动能。
▲ 阅读we吧 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供图
探索公共文化服务“园区经验”
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聚焦“空间微更新、服务再创新、云上新体验”3项重点任务,促进新型文化空间“出圈”、品质文化活动“出彩”、原创文艺精品“出新”,持续提升园区公共文化服务的标识度、美誉度。
苏州工业园区相关负责人介绍,2019年1月,园区专门成立公共文化中心,致力于统筹全区资源、瞄准全域发展、突出全民服务,持续深化改革探索,以此推动公共文化服务路径重塑、模式创新。4年来,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一方面不断提升区域公共文化服务的标识度、美誉度,着力打响具有国际特色、时代特征和园区风格的“江南文化”品牌;另一方面,在为市民提供均等化、普惠化的公共文化供给基础上,不断自我加压,朝着更为优质与精准的目标奋进。
“近年来,中心紧紧围绕‘人文之城、精神家园’的建设宗旨,以全民阅读、全民艺术普及、全民美育为主要抓手,面向群众、面向高校、面向产业持续开展特色服务,同时积极探索公共文化领域的品牌化推广,树立起城市现代化公共文化风向标,力求为园区市民的美好生活注入更多精神文化滋养。”苏州工业园区公共文化中心主任季诩淙表示。
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园区品牌”
2022年,依托公共文化中心,园区着力打造了多项新型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举办了各类特色文化活动,打响了具有国际特色、时代特征、园区风格的公共文化品牌。数据显示,截至目前,园区公共文化各类服务网点有316个,年均服务人次392万;每年举办公共文化类活动超1200场,线上线下参与者达172万人次。
园区格外注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深入挖掘苏州“历史文化名城”“江南水乡”等文化资源,融入时尚感、文艺范、国际化元素。园区内的草鞋山考古遗址公园于2022年6月28日正式开园。该公园以考古成果为依托,致力于讲好草鞋山江南文化源头故事。开园以来,累计接待观众超1万人次。
为突破公共文化服务边界,打破空间和形式的限制,园区持续推出了一系列面向未来的新型人文空间,让文化与城市共生长。园区创新打造功能多元融合的“美术馆里的图书馆——青梅SPACE”特色空间,还携手苏州交响乐团、苏州芭蕾舞团等,举办“在美术馆里看芭蕾、听交响、上大师课”等跨界活动;升级契合年轻群体的“阅读we吧”——流动的图书馆,同时推出图书换取、剧目观赏等多元趣味活动,探索城市阅读空间新玩法;积极搭建面向创意人才的多功能“L+众学空间”,推出“多元空间、创意交流、创新培养、创业咨询”多重服务内容。
同时,园区整合全域优质文化资源,举办“美术馆之眼——苏州工业园区美术馆联盟提名展”,展出18家美术馆联盟艺术机构的60余件作品,展现了当下园区蓬勃发展的艺术生态;连续举办5届“苏州·金鸡湖双年展”,集中展现一流水准的艺术成果;搭载多样化的全民阅读活动,为市民提供“你选书我买单”等阅读福利,不断搭建起属于园区市民自己的“人文之城,精神家园”。
升级公共文化服务“园区体验”
2022年,苏州工业园区在公共文化服务数字化发展上靶向发力,着力创造数字文化新体验,举办了首届苏州工业园区“云上市民文化节”,发布九大主题200余场文化艺术活动,并与上海、成都、南京、苏州四城九大美术馆联袂直播国内外精品展览,同时策划艺术巴士、城市骑行等项目,联合国内外42家社会力量,为市民提供了近3000份文化惠民好礼。
“园区文化云”“书香园区”迭代升级2.0版本,新增20个智能书柜布点,进一步扩大便民服务覆盖面,预约、阅读、场馆抵达更便捷。同时,园区还不断丰富线上文化资源,引入那特艺术学院美育课程、自得琴社等艺术课程,联动区内文化机构资源,为群众提供文化福利。截至目前,“园区文化云”平台累计注册用户数达22.2万,“云上”模式已经逐渐成为园区市民体验人文生活的重要方式。
2022年,园区公共文化中心邀请华东师范大学信息管理系教授、国家文化和旅游公共服务专家委员会委员金武刚对园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进行调研。他表示:“当前,园区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已取得显著成绩,步入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园区要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国家级开发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需统筹发力、重点突破,充分展示中国式现代化的园区图景,成为世界看中国、看江苏、看苏州的重要窗口。”
季诩淙表示,2023年,立足苏州工业园区奋力建设“四个一流”的关键阶段,园区公共文化中心将在全面融入苏州市“高”“融”“大”“上”的文化发展格局的同时,高质量推进全域公共文化设施连通、品牌塑造、精准供给、融合创新、智慧赋能,深化布局城市文化“新空间”、广拓文化融合“新生态”、彰显文化品牌“国际范”、塑造文艺精品“园区韵”、焕新基础服务“生命力”,联合园区美术馆联盟、阅读联盟、市民中心等各级各类文化场馆、文化企业、文化类社会组织,从机制、阵地、信息、品牌、人才等方面共同推动园区公共文化发展,开启全面建成“人文之城,精神家园”的新征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