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作家刘心武:阅读是心灵的旅游
原标题:
专访作家刘心武:阅读是心灵的旅游
中新网北京12月30日电(记者 上官云)“著名作家”,这是刘心武最显眼的身份标签之一。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他便以长篇小说“三楼”系列知名文坛。其中,《钟鼓楼》还获得了第二届茅盾文学奖。
【资料图】
回顾写作生涯,刘心武说:“我能把我的爱好变成职业,变成我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手段,甚至于晚年也在我的爱好中度过,我是很幸运的一个人”。
他认为,阅读对人生有着重要意义,“阅读是心灵的旅游,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我们在感受生活之余,要通过阅读丰富内心、增加知识和见闻”。
研究《红楼梦》是因为热爱
作家身份之外,刘心武的另外一个身份标签,是《红楼梦》的爱好者、研究者。
大约是在2005年,他登上《百家讲坛》主讲“揭秘《红楼梦》系列”,或许是由于电视节目的广泛影响力,或许是解读观点新颖独特,短时间内,刘心武的知名度迅速上升。
对这段经历,刘心武说,当年也有人抨击自己的观点,这很正常,“人跟人的想法不一样。那时我一再强调:不是我说的就是对的、就是你必须听的,我可能是错的”。
“我去讲《红楼梦》,目的是引起观众对《红楼梦》的兴趣。”刘心武说,“现在也是一样。我不可能每一段话都说得那么好,但恳请大家谅解我这样一个爱好文学的老头。”
刘心武觉得,就一部文学作品或者某个文学观点来说,有否定、有讨厌也很正常,“我也不可能做到人见人爱。有一些读者喜欢我,而且数量还不是很少,就很满足了”。
阅读是心灵的旅游
从阅读方式和写作方式看,刘心武某种程度上是一位相当时髦的作家。他很早就学会了上网,用电脑写作;后来喜马拉雅开设了个人电台,用“声音”和读者、听众交流。
“一开头,作家们就是写了文章寄给报纸副刊、杂志刊发,或者是自己出书。”刘心武说,网络文学兴起,很多人开始在网上发表文章。
他发现,有一些网络作家发表在网上的作品,也会结集出版,依然有读者愿意买来看,文学交流方式变得更为丰富。
刘心武感慨道,现在有许多年轻人喜欢听书,“我今年八十岁,是一个耄耋老人了。但也开设了个人电台,把书讲给大家听,或者点评一下电影、芭蕾舞等艺术方面的事情。”
他把自己在电台讲解的一部分内容整理成书,结集出版,取名《人生没有白读的书》和《世间没有白走的路》。谈到读书这件事,刘心武说,得学会“淘书”,善于发现和阅读好作品。
以下为专访整理内容摘要:
中新网:新书中的文章风格亲切自然,是什么时候完成的?
刘心武:书中的文章其实由音频转化而来。我在喜马拉雅开设了个人电台,叫“听见·刘心武·读书与人生感悟”,用声音来和读者交流。
用声音表述和用文字表述是有区别的。声音传递信息比较直白,文字可以有书卷气,后来便将我讲的一些反响比较好的音频内容,整理成文字,读起来也蛮有趣的。
中新网:您曾创作了《钟鼓楼》等多部作品。在您看来,什么样的文学作品值得阅读?
刘心武:对文学作品的鉴赏,可以说“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很难提出一个统一的标准。我个人比较喜欢读现实主义流派的作品,其中涉及对人生、人的心理以及人性的探讨。
但是文学作品中也有其他门类。世上的书很多,我的办法是这样:开卷有益,有一些非写实的作品看了以后也很喜欢。阅读者不要先给自己设限。
一个人的精力有限,所以自己要积累起相当的阅读量,要有一定的自主性,学会“淘书”,善于发现和阅读好作品。
中新网:父母对您踏上文学之旅有哪些影响?
刘心武:我成长的家庭,是中国典型的文艺气氛浓郁的家庭。如果没有这种来自家庭的影响和熏陶。我可能不会从小就那么热爱文学。
我小的时候,各家各户都订阅报纸杂志,我的父母特别舍得花钱给我订杂志。传达室大爷会把这些报纸杂志给各家送去,他很惊讶,因为我们家的订阅量特别大。
年龄稍微大一些了,我就很狂妄地要看《人民文学》这类文学杂志,买的书就更多了。我的一个邻居曾经从我家窗前路过,我把书桌的抽屉端出来给她看,里面全是书,她特别羡慕。
我们家屋子窗外有棵海棠树,风一吹,海棠花纷纷飘落在这些书上,我至今都记得这个镜头。所以我真是很幸运,喜欢文学和阅读,父母就给予了充分地包容和支持。
中新网:写作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刘心武:当你喜欢上文学艺术之后,再看待周围的环境、人和事等等,就会多出一种观察世界的角度,即文学和情感的角度。
年少时,我常常要穿过隆福寺那边的一个商场去上学。记得有一天,我又一次路过商场,看到有一个小姑娘脱下凉鞋,用商场泄水管里排出的雨水冲脚。
我一下就站住了,觉得这个画面充满了一种生命的愉悦和享受。这其中就有文学观察和情感观察。2020年我发表了长篇小说《邮轮碎片》,里面就充满了这种对细节的捕捉。
如今,写作成为我生命本体的需求了。我写了这么多东西,有的文章也不得体、也出错,但总体而言,我能把我的爱好变成职业,变成我可以在这个社会上生存的手段,甚至于晚年也在我的爱好中度过,我是很幸运的一个人。
中新网:能否和读者分享一下您的阅读方法?
刘心武:我建议拿到一本书后,就是那种正式出版物,要学会先看版权页。版权页会告诉我们很多信息,包括作者、出版社、字数、装帧设计者等等。
如果它有序言的话,也可以先翻一翻。然后看目录。看到一部有多篇文章的合集,先读能引发兴趣的;长篇小说往往会分章节,感兴趣的章节也可以先挑出来看。
阅读无非就那几种方法。先粗读,大概浏览下内容,觉得不错,可以细读;再觉得不错,可以整本通读:通读之后觉得还有滋味,就精读。我一般是这样来阅读的。
阅读对一个人来说太有积极意义了。阅读是心灵的旅游,它可以突破时空的限制。所以我们在感受生活之余,要通过阅读丰富内心、增加知识和见闻。
中新网:您曾提到一种生活态度,就是“为自己而高兴”,怎么做到这一点?
刘心武:我在书中写过,我有一位朋友,她个子比较矮,在别人看来,这可能是个难以改变的劣势。
但我这位朋友心态非常好,她甚至给自己取了一个绰号,叫“兹彼丽”,意思是我这样的身高是“自成比例”,每天照样快快乐乐的生活。
心情不好时,要清醒认识到自身不足之处,但千万不要否定自己,而是要善于发现自己的优点与长处,这是个体生命获得快乐、获得前进动力的重要方法之一。
年轻人遇到挫折后,也许会遭遇冷眼,难免会因此感到焦虑、不适应,这是人之常情,但在这种情况下一定告诉自己不要垮掉,然后继续努力。
中新网:您每天花多少时间来写作?
刘心武:我新近写了一部话剧剧本《大海》,经典名著的研究工作还在做。我的小说《钟鼓楼》也已经由亚马逊穿越出版社译成英文出版。
眼下我在写作上很随意,作为一个早就退休的、上了年纪的老头,我并没有给自己规定每天一定要写多少字。至于我为什么到现在还在写作,还揽这么多事儿,是因为我已经八十岁了,不愿意自己得阿尔兹海默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