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讯:千年古琴不再曲高和寡 将亮相进博会“上海非遗客厅”


(资料图)

原标题:千年古琴不再曲高和寡(主题)

将亮相进博会“上海非遗客厅”(副题)

新民晚报记者 吴翔

11月4日起,一张元代朱致远古琴复制琴,将亮相第五届进博会的“上海非遗客厅”。与传统纯手工制作的古琴不同,“幽篁里”古琴工作室在继承中国传统的古琴斫制技艺和古琴发声原理的基础上,采用现代材料和机械化标准化的制作流程,为以手工制作为主的古琴的量产化、大规模推广带来可能性。“在新时代,古琴要更容易走进寻常百姓家,也需要与时俱进。”非遗传承人杨致俭说,“这张古琴只是1.0版本,我们目前还在研发手机APP,未来让它可以陪大家练琴。”

人们对于古琴的认识,要么源于钟子期与俞伯牙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要么是武侠片里的“六指琴魔”……古琴之所以看上去如此阳春白雪,与它复杂的制作工艺不无关系。作为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古琴斫制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杨致俭表示,古琴传统制作技艺极其复杂,概括而言可分为选材、造型、槽腹、合琴、裱布、灰胎(粗中细)、定徽、表漆、擦光、安足、上弦、刻字、填色等十几个步骤,每个步骤中又有若干的详细方法,每张琴制作需历时二至五年。

这些年,杨致俭一直在思考,如何让古琴在新时代焕发活力,那首先得挽救濒临失传的古琴制作技艺。他走遍大江南北,遍访名师,将唐代传承至今的古琴制作工艺分拆为100多道工序,出版了《中国古琴传统制作艺术》一书。确定标准后,杨致俭决定采用现代化的机械设备,提高古琴的生产效率。这次带到进博会上的这张古琴,就是用现代的机械标准化制作而成的。杨致俭此次选择与德国的企业合作,采用德国的全新材料,使得古琴不仅模仿了大漆的密度和物理数据,而且更有硬度,“以前的古琴很娇贵,碰一下就是一个坑。现在的古琴更硬也防撞,更适合小朋友了,带着琴出去演奏也更放心。”

“未来,大家还可以用我们的设备自己设计,制作出一张专属于自己的古琴”“幽篁里”古琴工作室经营者曹怡玲说,“当然,手工制作古琴是不可替代的,但我们探索机械化标准化的古琴制作新工艺,就是为了让古琴更贴近普通百姓。”

为了扩大古琴的传播与普及,杨致俭也在不断地探索新阵地、新方式,学习强国、喜马拉雅、哔哩哔哩等平台都能见到他讲古琴的身影,学习强国上单个视频播放量超过百万,总播放量超千万。杨致俭还将与故宫学校合作,在全国范围内,将古琴推广到校园中去。杨致俭说:“我们所有的努力,就是希望古琴能够更好地走进大家的生活,为大家的生活增添千年古琴的韵味。”

关键词: 曲高和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