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点聚焦!“青铜王国”又现四川
6月18日,首届盐源青铜文化与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学术研讨会在四川省凉山州盐源县召开。据研讨会透露,盐源老龙头遗址再次清理出商代晚期至西汉初年的墓葬1100余座,出土各类遗物5000余件(套),向世人展示出四川继三星堆和金沙遗址之后的又一处独特“青铜王国”。
地处四川西南大山深处的盐源盆地,是青藏高原东部南北文化交流和人群迁徙通道上的重要节点,也是民族学上藏彝走廊的重要组成部分。特殊的地理和文化位置,使得该地区的古代文化呈现出多元性与复合性的特征。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1987年以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与四川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凉山彝族自治州博物馆以及盐源县文物管理所对老龙头遗址先后进行了四次抢救性发掘工作。其中,第四次发掘开始于2020年4月,目前已取得重要进展,揭开了川西南这座“青铜王国”的神秘面纱。
从商代延续至西汉,可作川西南青铜时代的标尺
老龙头墓地的埋葬方式,除瓮棺外,均为竖穴土坑墓,东西朝向,头向以向西为主;人骨保存相对较好,葬法以一次葬为主,少量二次葬;葬式以仰身直肢葬常见,少量屈肢葬、截肢葬;大中型墓葬有棺椁、小型墓葬仅见棺,亦有部分墓葬未见棺痕;绝大部分有随葬品,多寡不一。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盐源老龙头遗址考古发掘现场负责人田剑波说,根据出土器物并结合现有测年数据,老龙头遗址的墓葬可初步分为三期。
第一期为商至西周时期,主体为西周时期。墓葬形制包括了窄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及瓮棺墓,土坑竖穴墓多不见木质葬具,随葬器物中铜器极为少见,仅见少量箭镞等。出土陶器以乳钉瓮、簋式豆、带流壶、高领罐及小双耳圈足罐为主,出土器物类型比较单一。另外还常见刀、箭镞、砭针等石器。
第二期为春秋时期。墓葬以长方形土坑竖穴墓为主,大多有木质葬具。随葬器物以铜器、陶器和石器为主。铜器以剑和戈为主,尤以带銎剑最具特征。陶器以小双耳罐、高领罐为主,出现了器耳自口部纵贯至腹中部的大双耳罐,另出少量带流壶等。
第三期为战国至西汉早期。墓葬包括窄长方形竖穴土坑墓及带盖顶石的宽长方形土坑竖穴墓,墓葬规模呈现出较明显的分化,均有木质葬具,少数大型墓葬有椁。随葬器物以铜器、陶器、石器、玻璃器、金器等为主,种类非常丰富。墓葬规模和随葬品的多寡差异较大,体现出明显的阶层分化。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副院长、老龙头遗址考古项目负责人周志清表示,老龙头遗址的发掘,不仅完善了对遗址墓葬形制、随葬器物特征、葬俗等文化内涵的认识,厘清了遗址的布局及形成过程,而且还初步构建起盐源盆地商代晚期至西汉时期的年代和文化发展框架,为川西南乃至滇西地区青铜文化发展的时空框架和文化谱系等研究提供标尺和参照系。
发现青铜铸匠墓,揭示独特铜器的铸造之谜
此次发掘出土的5000余件(套)文物中,有陶器近2000件,铜器1700余件,极具区域特色。其中三轮青铜马车,是中国境内发现最早的三轮马车实物模型之一;而造型各异、种类繁多的青铜枝形器,更凸显盐源青铜文化的信仰崇拜。
M13墓是本次发掘的墓葬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墓葬之一。该墓葬中出土各类器物41件,大多置于棺盖板上,其中有一套青铜纺织工具包括工形器、打纬刀、卷经轴、卷布轴、分经棍以及护腰等。
M57墓出土了一组独具特色的铜器,包括铜勺、铜案、铜立人和铜马车,出土时它们自上而下依次放置,铜勺置于铜案上,铜案置于铜马车之上,立人居于马车车舆之中。该墓出土的铜人像,呈站立状,头戴圆顶帽包住双耳,颈部戴一宽带形项饰,双手于胯前持一双耳罐,上半身裸露,下半身着半裙,脚踩尖头鞋。所执双耳罐,正是老龙头墓地的典型陶器。
此次发掘还发现了一批新的动物形象,如猪、鹿、爬行动物等。这是盐源青铜文化区别于周边青铜文化的重要特征,反映出老龙头族群独特的丧葬习俗和信仰崇拜。
研讨会的一个焦点,就是研讨这些独特青铜器的铸造地点。春秋时期的M174墓给出重要线索——墓中出土可能用于炼铜的陶浇包和陶鼓风管以及10组石范,石范的种类包括铃、刀、钺等,均为老龙头遗址出土的典型青铜器,这说明老龙头遗址的部分青铜器就是在本地铸造的,而该墓的主人可能就是一位青铜铸匠。该墓的石范常见一范多器,显示出较为成熟的铸造技术。
除铸匠墓外,墓地还出土了多座疑似朱砂工匠墓。这类墓葬一般随葬研磨朱砂的工具,其主人可能为研磨朱砂的匠人。墓地中有部分墓葬底部铺有朱砂,反映该人群尚红之风。
展现西南各民族交融历史,实证中华文明多元一体
铸匠墓在老龙头墓地发现有多座,此前在川西南地区还非常少见,同类铸匠墓在欧亚草原、中国西北、西南及东南亚地区都有发现。田剑波说,此类墓葬的发现充分体现出盐源盆地在欧亚大陆东部南北文化交流中的桥梁作用。
老龙头遗址发现大量与马相关的遗存,主要包括殉马和马具,另有马车、铜马。其中展现出的尚马之风,也引起与会专家的强烈关注——随葬殉马和马具的习俗多见于中国北方和欧亚草原地区,盐源盆地的尚马之风,显示出浓烈的北方草原文化风格。老龙头遗址还出土有小型马饰片、联珠饰和带柄铜镜,也是北方草原文化影响的印记。
与会专家指出,在从欧亚草原东部出发,经成都平原,贯通东南亚的这条通道上,盐源有非常重要的地位。通过老龙头考古,可以看出盐源文化发展的前后衔接,这为研究西南地区早期的文化交流,以及西南地区与周围更广大地区的交流,提供了新的资料。
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院长颜劲松表示,盐源青铜器文化是一支面貌独特、较为发达的青铜文化,对盐源青铜器文化的研究,有利于更好地认识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
周志清说,老龙头墓地独特的墓葬形制和葬俗、具有鲜明时代和地域特征的文化遗物,展现出盐源青铜文化复杂多样的文化内涵。盐源青铜文化面貌的多元性特征浓厚,受到欧亚草原青铜文化、中国北方青铜文化、西戎文化、中原文化、滇文化、滇西青铜文化乃至东南亚地区青铜文化等文化的多重影响,凸显了独树一帜、兼容并蓄、多元一体的特征,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和文化内涵。
与会专家认为,老龙头考古发掘证实了历史上黄河上游甘青地区经川西高原南下进入云贵地区的一条民族走廊的存在,拓展了盐源地区史前文化的历史维度与厚度,丰富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格局。
(记者 周洪双 通讯员 陈晨)